第1章:签售会上的“学术暴击”
镁光灯在姜临月脸上晃来晃去,她刚签完第三本新书,耳边冷不丁传来一声咳嗽。声音不大,却跟针猛地扎进耳朵似的。她脑袋一抬,正好对上一双冷冰冰的眼睛。
“书里第七章写的正当防卫误判案例,和2018年南江市卷宗编号CY - 107特别像。”男人噌地站起来,穿着笔挺的西装,银边眼镜反着灯光。他接着说,“细节上,被害人左肩有三道划伤、现场监控时间差了两秒,就连法医报告里‘死者指甲缝残留纤维是蓝色涤纶’——这些,您是从哪儿知道的?”
人群一下子就乱了,镁光灯全打到他身上。姜临月手指猛地一抖,钢笔里的墨水在纸上洇开一片。她盯着那个男人,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他站在后排正中间,右手夹着支钢笔,左手扶了扶眼镜。钢笔夹上刻着一行小字:CY - 107。
“我写的是小说。”她张嘴,声音稳稳的,“又不是纪实文学。”
“可您用了真实卷宗里没公开的信息。”男人不紧不慢地说,跟在法庭上质问人似的,“这是您创作的来源?”
“谢律师。”姜临月总算认出这人是谁,嗓子一紧,“您代理过CY - 107案?”
“是。”他点点头,“而且,那份卷宗从没对外公布过。”
空气一下就僵住了。有人小声嘀咕,有人举着手机拍照,闪光灯闪个不停。姜临月不自觉地袖口的墨渍,手指碰到一张纸片边儿——助学回执单,折痕的地方都被她翻得毛毛糙糙的。
“谢律师。”她抬眼,眼神还是那么稳,“要是您还记得那份卷宗,那记不记得自己当年法考笔记里的一段批注?”
“啥批注?”他眉头微蹙。
“‘正当防卫认定得回到行为人角度,不能用事后上帝视角。’”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声音平平的,却透着股笃定。
全场安静了一瞬,接着就响起细碎的惊呼声。谢昭愣住了,镜片后面的眼神闪了一下。他确实写过这话,还是在私藏的复习笔记里,从没给别人看过。
“你咋知道的?”他问。
“我们一起读过二十七本书。”她轻轻一笑,“有一本,是你签名送我的《刑法总论》。”
谢昭喉结动了动,感觉胸腔里有根弦在颤。他慢慢坐下,手指还搭在钢笔夹上,那串数字在灯光下闪着冷冷的金属光。
“原来这样。”他说。
可他明白,事儿没这么简单。那本《刑法总论》,是他亲手烧掉一堆旧东西里唯一留下的一本。咋会到她手里呢?
姜临月低下头接着签名,笔尖又稳了下来。她没再看他,可袖口那儿的手指还按着那张助学回执单,就好像那是她这会儿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签售会乱了一阵后又恢复正常,读者还排着队等着签名。没人留意到,姜临月在每一页扉页上写名字的时候,都在角落偷偷画了一串数字:CY - 107。
谢昭看着那一行行签名,突然觉得,这个女人比他想的要了解他多得多,说不定比他自己还清楚。
他摸摸胸前口袋里的另一支钢笔,笔身上刻着一行俄文:“永远不要忘记你是谁。”
可这会儿,他有点搞不清她到底是谁了。
姜临月把最后一本书递出去,笑着道了谢。她站起身,准备离开讲台。刚一转身,她瞥见前排一个工作人员手里的登记表——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一个名字:温言。
她瞳孔一下子缩紧,手心冒出一层汗。温言……那个在莫斯科大学图书馆帮她查过《俄罗斯刑法典》旧版的女孩,那个总穿着学生装、麻花辫梢藏着U盘的姑娘……
可她不是失踪半年了吗?
姜临月脚步停住,扭头朝门口看去。那儿站着个穿灰色大衣的女人,背影模模糊糊的,却让她心跳都停了。那人回头看了她一眼,嘴角一翘,露出颗虎牙。
姜临月差点喊出她的名字。
就在这时,灯“唰”地灭了。
整个会场全黑了。
人群惊叫起来,脚步声乱成一团。姜临月赶紧往后退一步,靠在讲台边上。她指尖还在抖,脑子里浮现出一张照片——照片泛黄,背面写着一行俄文:“你父亲的朋友救了你,但代价是他的自由。”
她一首以为那是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可现在,她有点怀疑了。
“姜小姐。”黑暗里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带着点调侃,“你真以为你写的只是小说?”
她屏住呼吸,不敢出声。
“CY - 107的卷宗,不是你能看到的。”那声音又说,“除非……你早知道背后的事儿。”
姜临月心跳快得要从嗓子眼儿蹦出来。她想说话,可嗓子干得厉害,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别怕。”那声音笑了笑,“你父亲欠的债,该你还了。”
话刚说完,灯一下子亮了。
姜临月猛地睁开眼,发现自己还坐在讲台上,面前堆着几本签好的书。人还在,摄影机还转着,谢昭也还坐在那儿,正低着头看东西。
好像啥都没发生过。
可她知道,刚才的一切都是真的。她看到了那个人,听到了那句话。
她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手,手心还有汗呢。
“你真以为,你写的只是小说?”
她小声嘟囔着。
“你说啥?”谢昭抬头,声音低低的。
姜临月摇摇头,勉强挤出个笑容:“没啥。”
但她心里明白,这签售会没那么简单。
这是个陷阱,早就挖好了,就等她往里跳。
她不知道是谁设的局,也不明白为啥挑这个时候。
但她清楚一件事——
她父亲,根本不是她以为的那样。
而她写的小说,可能从来就不是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