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从地下浮出地面时,窗外的天色正泛起灰蓝。姜临月靠在车窗边,手指无意识地着羊绒围巾边缘,思绪还停留在昨晚那顿饭局上。程予的话像一枚钉子,在她脑海里扎得不深不浅,却始终无法拔除。
“AI创作权归属……”她低声念着,仿佛这个词本身就在她的舌根留下金属般的余味。
坐在对面的程予正在翻阅一份卷宗复印件,纸页在她指间沙沙作响。她穿着克莱因蓝的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一截细白的手腕,像是刚从法庭出来就首接赴约。她抬头看了眼姜临月,目光清冷如刀。
“到了。”她说。
图书馆坐落在老城区的一条林荫道尽头,外墙斑驳却挺括,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时光。两人穿过旋转门,空气中浮动着旧书特有的木质与油墨气息。前台登记后,她们沿着螺旋楼梯往上走,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荡。
查阅室在三楼,落地窗朝西,午后阳光斜切进来,将桌上的影子拉得很长。程予熟练地报出索引号,图书管理员点头离开,不多时抱着几本厚重的法律案例集回来,轻轻放在桌上。
“这些是近十年关于AI生成内容侵权的判例汇编。”程予一边翻开一边说,“但我们要找的,不是判例本身。”
“而是线索。”姜临月接话。
她们分头翻阅,指尖在纸页间游移。时间缓缓流淌,窗外的风穿过缝隙,吹动了一页未压牢的纸角。
姜临月忽然停住动作。她面前这本《知识产权法前沿研究》第三百零七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边角己经卷曲,像是被反复翻看过许多次。照片上的人站在图书馆台阶前,穿灰色大衣,戴圆框眼镜,背景模糊中隐约可见俄文标识。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这不是别人——正是监控视频中那个神秘男子。
“你找到什么了吗?”程予的声音从对面传来。
姜临月没有回答,只是把照片推过去。程予接过,仔细端详片刻,眉头微蹙。
“这张照片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我不知道。”姜临月轻声道,“但它出现得太巧了。”
程予合上书,将照片夹回原处,低声道:“我们得查清楚这个人是谁。”
姜临月点点头,手指着书脊。这本书的封面有些磨损,尤其右下角,像是经常被人取阅。她忽然想到什么,翻到扉页,果然发现一行用铅笔写的借阅记录:
1998.3.12 —— 借阅人:姜远
她父亲的名字。
空气骤然凝滞。
“你父亲当年来过莫斯科大学?”程予问。
“他没提过。”姜临月声音发紧,“但他肯定和这里有关。”
程予沉吟片刻,低声说:“如果这张照片真的是在莫斯科大学拍摄的,那就说明……”
“说明我父亲和那个男人见过面。”姜临月接口。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疑问。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们开始系统性地查找与莫斯科大学相关的档案资料。程予利用她在最高院的关系调取了部分外文馆藏目录,而姜临月则专注于寻找更多关于姜远的蛛丝马迹。
当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查阅室时,姜临月终于在一册《国际法学年鉴(1997-1998)》中找到了一段简短的记录:
“姜远教授提交提案《人工智能文学创作边界之法理探讨》,提议建立‘人类智慧成果保护公约’。提案编号:CY-107。”
她盯着“CY-107”这几个字,呼吸微微急促。谢昭钢笔夹上刻的,正是这个编号。
“谢昭的父亲……也参与过这件事?”她喃喃自语。
“看来不止是参与。”程予语气冷静,“他是推动者之一。”
姜临月站起身,走到窗边。城市的灯火开始亮起,远处有列车驶过的轰鸣声。她望着那些光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谜团的边缘。
“我要去莫斯科。”她突然说。
程予抬起头,看着她的背影。
“现在?”
“越快越好。”姜临月转过身,眼神坚定,“我想亲自去看看那场大火发生的地方。”
程予沉默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我会帮你安排签证和行程。但在你出发前,我建议你先做一件事。”
“什么事?”
“确认一下这张照片里的男人,到底是谁。”
姜临月低头看向那张泛黄的照片,手指轻轻抚过纸面。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旧照,更是一个通往过去的钥匙。
而她,必须打开那扇门。
夜色渐浓,图书馆即将闭馆。姜临月将书本一一归还,最后又回头望了一眼那本《知识产权法前沿研究》。它静静躺在桌上,仿佛在等待下一个揭开秘密的人。
走出图书馆时,风己经带着初春的凉意。程予在路边拦下车,转头问她:“今晚怎么安排?”
姜临月摇头:“我还有事要处理。”
“小心行事。”程予叮嘱。
姜临月点头,转身走进夜色中。
她不知道前方等着她的会是什么,但她清楚,这场调查才刚刚开始。
而那个名字,那个编号,那个燃烧的夜晚——都在等她来解开。
她加快步伐,消失在街角拐弯处,只留下路灯下一道纤长的影子,像一根尚未写完的句线,悬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