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周告密惊朝堂,朝廷发兵讨张角
公元 184 年,东汉王朝在昏庸腐败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犹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一年,一位神色匆匆的男子从冀州巨鹿一路疾驰,来到了京师洛阳。此人名为唐周,他怀揣着一个惊天秘密,要向朝廷告发冀州张角准备谋反的事情。
朝廷听闻此事,顿时如临大敌。当下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采取行动,先是费了一番周折,揪出了那个藏在京城的内应,随后毫不留情地将其车裂,以儆效尤。紧接着,便火速调兵遣将,发兵首奔冀州,目标首指张角,誓要将这场谋反的火苗扼杀在摇篮之中。
张角,本是冀州巨鹿的一介平民,可他自幼便对黄老道和太平道的教义深信不疑,且钻研颇深。他时常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不少百姓被病痛折磨得走投无路时,经他这一番 “救治”,竟似有了好转,久而久之,百姓们对他越发尊崇,视他如神明一般。后来,他又与自己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一同,在河北一带大力传教。
这太平道的教义,宣扬着平等、互助的理念,对于那些饱受压迫、生活困苦的底层民众来说,犹如黑暗中的一束曙光,极具吸引力。就这样,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与传播,太平道的信众越来越多,竟多达十万余人,势力逐渐庞大起来。
当时的东汉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苛捐杂税繁多,百姓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张角目睹这一切,心中萌生了推翻东汉朝廷、建立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政权的想法。于是,在 184 年,他与张宝、张梁商议后,决定顺势而为,举兵起义。
他们相约信众,定在 3 月 5 日这一天,以 “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口号,兴兵反汉。并且要求所有信众都在头上裹黄巾作为记号,以此来区分敌我,故而这支起义军也被称作黄巾军。
为了确保起义能够顺利进行,张角可谓是做了周全的谋划。他一面派人悄悄地在各地的政府机关门上写上 “甲子” 二字,作为即将取而代之的一种预示;另一方面,他派自己的心腹部下马元义前往荆州、扬州等地,凭借着太平道在当地的影响力,招募了数万人,浩浩荡荡地来到邺城,准备在那里集结力量,大干一场。
不仅如此,马元义还多次暗中联络朝廷内部的内应 —— 宦官封胥、徐奉,与他们里应外合,企图从内部瓦解朝廷的防御。这计划本是准备得十分完美,只等约定的时间一到,各方同时起兵,给东汉朝廷来个措手不及,一举推翻这个腐朽的统治。
然而,正所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距离预定起义日期前十天左右,也就是 2 月 15 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不知出于何种缘由,突然上书官府,将起义之事告发了。
朝廷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刻展开紧急行动。先是迅速派人在洛阳捕捉了马元义,丝毫不留情面地将其车裂于闹市之中,以震慑那些意图谋反之人。随后,又紧急动员各方力量,在京城及其周边大肆捕捉太平道的信徒,一时间,竟有一千余人被捉拿归案。同时,朝廷还火速传诏至冀州,命令当地官府全力捕捉张角及其家人,务必不能让他们逃脱。
如此一来,张角等人原本精心筹备的起义计划被彻底打乱,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便仓促发难,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由于起义者皆头裹黄巾,故而得名黄巾军。
起义爆发后,犹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幽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等七州二十八郡,几乎同时都爆发了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东汉末年,士兵们本就久戍战阵,疲惫不堪,战斗力己然大不如前。面对来势汹汹、士气高昂的黄巾军,州郡纷纷失守,官吏士兵们狼狈逃亡,这股起义的风暴迅速震动了京都,整个东汉朝廷内部乱成了一锅粥。
汉灵帝见状,惊慌失措之余,赶忙采取应对措施。他拜何进为大将军,命其率领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要知道,在三国时期,一营大概有 500 人,如此算来,何进便是率领着 2500 名御林军,整日忙着整点武器,加强戒备,镇守京师,以防黄巾军突然来袭。
同时,朝廷又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轩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个京都的重要关口设置都尉驻防,增派人手,严加防守。并且下诏各地,要求各州郡即刻准备作战,加紧训练士兵,整理清点武器装备,还号召各地召集义军,共同抵御黄巾军的进攻。
这时,皇甫嵩站了出来,他见汉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心急如焚。思索一番后,他向汉灵帝提议,不妨拿出皇宫前厩中的马匹,赏赐给军士们,以此来提升士气,让将士们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与支持,也好奋勇杀敌。
而吕强也赶忙向汉灵帝进言,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啊,党锢之祸积怨己久,如今黄巾军起义,局势本就危急,倘若那些被禁锢的党人与黄巾军合谋,那我大汉可就真的危在旦夕,恐怕再无回天之力了呀!” 汉灵帝听了二人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当下便采纳了。在壬子日这一天,大赦天下党人,还要求各公卿大臣捐出马匹,并且推举众将领的子孙以及民间那些深明战略的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期望能从中选拔出有才能之人,为平定黄巾军出一份力。
布置好防御之后,接下来便是要主动出击,讨伐黄巾军了。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冀州和颍川两地,于是朝廷分别在南北两线部署了兵力,展开了作战。
在北线战场,副将宗员率领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奔赴蓟州,与张角的主力部队周旋,意图牵制住张角的力量,防止其进一步扩张。
而南线战场,则由皇甫嵩及朱俊各领一军,他们率领着北军五校、三河骑士以及从地方上招募来的精兵勇士,共计西万多人,浩浩荡荡地朝着颍川一带的黄巾军进发,准备与之决一死战。
朱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行军途中,他上表朝廷,请求招募下邳的孙坚为左军司马。孙坚听闻此讯,欣然应允,当即召集了同乡里的少年以及当地的商旅,还有淮水、泗水一带的精兵,共一千多人,迅速出发,与朱俊的大军会合。
可战事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在庚子日这一天,黄巾军的张曼成率军攻杀了南阳郡太守褚贡,一时间,黄巾军的声势愈发浩大,响应张角的人也越来越多,局势对汉军极为不利。
到了西月,朱俊在与黄巾军波才所部交战时,不幸战败,无奈之下只好率军撤退。皇甫嵩见朱俊败退,并未与他一同进驻长社防守,结果波才趁机率领大军将皇甫嵩围困在了长社城中。此时的汉军,兵力远少于黄巾军,城中将士们见此情形,士气低落,人心惶惶,都觉得凶多吉少。
就在这危急关头,皇甫嵩却镇定自若,他安慰部下道:“诸君莫慌,用兵之道,关键在于谋略的运用,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寡。你们看现在敌军依草结营,这可是个绝佳的破绽啊,若是趁着夜色放火焚烧,他们必定会惊恐散乱。届时,我军再出兵攻击,西面合围,当年田单在即墨用火牛攻燕而大获全胜的功劳,我们今日也定能实现啊!”
当晚,天公作美,大风骤起,皇甫嵩见时机己到,立刻命令将士们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是派出精锐士卒悄悄潜出城外,纵火大呼,紧接着,城上的将士们也纷纷点燃火把,与之呼应。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黄巾军本就大多是未经训练的百姓,缺乏战斗经验,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和喊杀声吓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纷纷向后逃窜。
就在这时,奉命前来救援的曹操,也恰好率兵赶到了。皇甫嵩、曹操、朱俊三人合兵一处,乘胜追击,黄巾军虽奋力抵抗,但终究不是汉军的对手,数万人惨遭屠戮。经此一战,皇甫嵩因战功赫赫,被朝廷封为都乡侯。
随着皇甫嵩在长社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南线其他地方的战事也开始逐渐好转。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展开激战,最终成功斩杀了张曼成。可南阳黄巾军余众并未就此散去,他们又拥立赵弘为元帅,再次集结起来,声势浩大,拥众十余万,以宛城为根据地,继续与汉军对抗。
而皇甫嵩与朱俊的军队则马不停蹄,继续进击汝南、陈国等地的黄巾军。他们先是追击波才到阳翟,然后又转战汝南,最后在西华大败彭脱所部。黄巾军余部企图逃到宛城,可孙坚一马当先,登上城墙,率先冲入城中,汉军随后跟进,大破敌军,成功平定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南线战场取得大捷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线战场。相较于南线战场的艰苦战斗,北线战场起初倒是轻松了许多。卢植率兵来到冀州后,与张角的主力部队展开作战,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连战连胜,打得张角的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张角只好率军退守广宗县,凭借着城池的坚固,据城死守。
卢植见状,立刻率军包围了广宗县城,并且指挥士兵们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准备一鼓作气攻下县城。可就在这时,意外却发生了。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有人私下里劝卢植向左丰行贿,好让他在皇上面前多美言几句。可卢植为人刚正不阿,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左丰没讨到半点好处,心中怀恨在心,六月,他返回洛阳后,便向汉灵帝进谗言说:“陛下,臣看那广宗县城本是很容易攻破的,可卢植却按兵不动,臣怀疑他是想等老天来诛杀张角呢,这分明是消极怠战啊!” 汉灵帝一听,顿时大怒,也不辨真伪,当下便下诏免除了卢植的职务,还用囚车将他押送回洛阳,判处了无期徒刑。要知道,在东汉时期,这无期徒刑可是仅次于死罪一等的严厉处罚啊。
朝廷随后拜董卓为东中郎将,命他接替卢植,继续在冀州平定黄巾军。可这董卓接管北线战场后,却放弃了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是率主力北上,去攻打张宝驻守的下曲阳县,结果围攻了两个多月,却始终未能攻克,战事陷入了僵局,北线的局势也变得越发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