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天下局势犹如一团乱麻,各方势力在暗中角力,风云变幻莫测。就在这一年,荆州牧刘备收到了益州牧刘璋的诚挚邀请,一场关乎天下格局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
刘备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下便率领着军师中郎将庞统、裨将军黄忠以及魏延等一众将领,统领着数万兵马,自江陵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此次前往益州,刘备所带的庞统、黄忠等将领,基本全部都是荆州降将,而他却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安排留守荆州。这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依个人推测呀,刘备这般安排,除了要堤防江东的孙权,怕他趁机在荆州生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向刘璋展示诚意的考量。刘备想着,自己亲自统兵前去益州,一来可以让刘璋看到自己的真心实意,并无二心;二来让诸葛亮等主力将领留守荆州,也好告诉刘璋,自己的心腹将领都还在荆州,荆州依旧是自己的根基所在,此次入益州不过是为了解刘璋的军忧罢了,让刘璋能放下心中的顾虑。
刘备率领大军一路沿江而上,终于抵达了益州的涪城。而益州牧刘璋这边呢,听闻刘备己到,也极为重视,亲自率领部众骑兵三万余人,从成都出发。那场面,可谓是壮观至极,车驾幔帐,装饰得光耀夺目,一路上马蹄声声,尘土飞扬,尽显威风。刘璋就这样带着满心的期待,前往涪城与刘备相会。
两军相会之后,自然是一番热闹景象,刘璋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刘备及其将士们。这一宴,竟足足持续了百余日,期间众人把酒言欢,气氛看似融洽无比。刘璋还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之职,而刘备也投桃报李,推荐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如故,双方你来我往,尽显友好之意。
可就在这看似平和的宴会期间,却也暗潮涌动。庞统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私下向刘备建议道:“主公,如今正是大好时机呀,趁今日与刘璋相聚之机,咱们可将他抓住,如此一来,将军您不需再劳师动众,便可坐得益州,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刘备听了,却眉头紧皱,摇了摇头说道:“刚入别国,咱们的恩义威信尚未建立,若是此时做出这等事,恐怕会遭天下人唾弃,这种事是万万不能做的呀。”
与此同时,刘璋帐下的谋士刘巴,也看出了其中的危机,赶忙向刘璋进言道:“主公啊,若是让刘备去讨伐张鲁,那可就相当于将老虎放归山林,日后必成大患呐,还望主公三思啊。” 可刘璋却依旧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刘巴的意见,刘巴见自己的劝谏无用,心中无奈,又怕日后灾祸牵连到自己,便从此闭门称疾不出,不再过问此事了。
刘璋与刘备在涪城宴饮百余日之后,刘璋对刘备越发信任,不仅给他增加了兵马,还补充了大量的物资,甚至连镇守白水关的蜀中名将杨怀、高沛及其统领的白水关守军,也一并交由刘备督促,期望刘备能早日率军北上讨伐张鲁,为益州消除隐患。一切安排妥当后,刘璋便放心地返回了成都。
刘备领命后,率军北上行进,可当到达葭萌关之后,他却下令停止不前,就在此处驻扎了下来。原来呀,刘备心中另有盘算,他想着在此处树立恩德,拉拢蜀中人心,为日后谋取益州做更充分的准备,而并非真的急于去讨伐张鲁。
就在刘备在益州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之时,位于江东的孙权听闻刘备率军进入了益州,觉得这是个可乘之机,便动起了心思。他派了大批舟船前去荆州,打着接孙夫人返回江东的幌子,实则是想趁机制造些混乱,捞取些好处。孙夫人呢,也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临走之时,竟将刘禅也一并带走了。这可吓坏了刘备这边的人,幸好赵云与张飞及时发现,二人二话不说,当即沿着长江奋力追击。最终,他们成功截获了江东船队,夺回了刘禅,这才让众人松了一口气,可也让孙刘之间的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另一边的关中地区,此时也是局势紧张,一触即发。司隶校尉钟繇和征西护军夏侯渊刚刚集结完军队,准备进入关中之时,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诸将,听闻曹操大军的这一调动,纷纷心生怀疑,他们觉得曹操大军此次的目标就是攻打关中和凉州呀。于是,关中地区的张横、梁兴、杨秋、侯选、程银、李堪及马玩、成宜等十部,共计十万兵马,毫不犹豫地起兵反叛了。
当时马超的父亲马腾及两位弟弟都在朝廷为官,可马超为了拉拢韩遂,共举大事,竟对韩遂说道:“如今马超愿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咱们齐心协力,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呀。” 韩遂听了,心中虽有些犹豫,可架不住马超的劝说。韩遂的部将阎行见此情形,赶忙劝诫韩遂不要与马超联合,觉得此举太过冒险,后患无穷。韩遂却长叹一声,对阎行说道:“如今诸将不谋而同,似乎有天数注定一般,咱们也只能顺应大势了。”
于是,关中诸将共同推举韩遂为都督,随即整顿兵马,东进占据华阴,屯聚于渭河、潼关一带,构建起迎战防御曹操大军的阵势,大有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架势。
曹操得知关中诸将反叛的消息后,眉头紧皱,深知此事若不尽快解决,必将后患无穷。当下便任命曹仁为安西将军,前往潼关,都督潼关诸将,先稳住局势再说。曹操还特意派人对曹仁说道:“关西兵精悍得很呐,你此去一定要坚壁勿战,切不可贸然出击,以免中了敌军的圈套。” 就这样,曹仁大军和关中诸将双方十余万兵马,沿着潼关对峙起来,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一触即发。
七月,曹操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便亲自率领许褚、李典等将领,赶赴潼关支援曹仁。这潼关,可是关中地区东边极其重要的关隘之一呀,在三国时期,以那时的科技和生产力来说,想要从东边进入关中,除非绕到桐柏西渡黄河,否则潼关就是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潼关坐落在黄河南岸,北面是波涛汹涌、水势湍急的黄河;南边则是延绵不断、地势险峻的沟壑,让人望而生畏。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所以,对于拥兵十余万的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来说,只要派遣少量精锐死守潼关,再外派大军坚守蒲坂黄河渡口,那么曹操想在短时间内攻克关中,击溃他们的联军,那可真是希望渺茫啊。
可奇怪的是,三国时期的将领们在防守河流天堑时,似乎都偏爱 “半渡击之” 这个计策。当时曹操大军赶赴潼关之后,就驻扎在蒲坂渡口。马超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赶忙对韩遂说道:“韩将军,咱们可以在渭河北岸据守呀,如此一来,不出二十天,曹操大军在河东的粮食用尽,他们便只能自行撤军了,这可是个好办法呀。” 可韩遂却不以为然,他提出了 “半渡击之” 这个计策,回绝了马超的建议,觉得等曹操大军渡河之时出兵,定能将其一举击溃。
于是,马超、韩遂十万联军便都聚集在华阴、潼关一线,而渭河以北的黄河沿岸却并未派遣重兵设防。他们满心以为,等到曹操大军渡河之时,自己出兵就一定能将曹操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却殊不知他们过分高估了自己士兵的战斗力,也小看了曹操的军事谋略。这 “半渡击之” 的计策,后面竟给他们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导致潼关战役以大败收场,也让关中地区的局势,再次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