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 10 月,天下局势如同一团乱麻,各方势力的纷争愈发激烈。曹操在那心机深沉地将荀彧扣留军中之后,便裹挟着他一同南下,号称要去讨伐孙权,那浩浩荡荡的大军,带着一股肃杀之气,朝着南方滚滚而去。
孙权这边,听闻曹操大军南下的消息,哪敢有丝毫懈怠,当下紧急在江北沿濡须山和七宝山一带修筑防御工事。一时间,一座座坚固的壁垒渐渐矗立起来,同时还修建了濡须坞,宛如一道水上的钢铁防线,用以抵御曹操那来势汹汹的大军。
曹操的大军一路行进,当来到寿春县时,荀彧却突然身体抱恙,而且病情愈发严重,竟是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无奈之下,只得留在寿春养病。荀彧躺在那病榻之上,心中忧虑万千,想着自己一心辅佐曹操,本是为了匡扶汉室,可如今曹操的野心越发膨胀,自己又深陷这困局之中,脱身不得,越想越觉得悲哀无奈。不久之后,荀彧便在这重重忧虑之中,溘然长逝了。
关于荀彧的死因,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忧虑而亡,字里行间似乎暗示着这只是荀彧自己内心的煎熬所致,与曹操并无首接关联。可《魏氏春秋》和《后汉书》里的记载却截然不同,透着一股阴谋的味道。它们记载的是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满心疑惑地打开食盒,却发现其中空无一物,当下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这是暗示自己己经没有用处了,绝望之下,荀彧被迫服毒自尽,年仅五十岁啊,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己,也让人不禁对曹操的这一行为浮想联翩,猜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权谋争斗。
而曹操呢,在荀彧死后,丝毫没有停下南征的脚步,依旧率领大军继续南下,那气势犹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很快便突破了孙权精心布置的濡须山和七宝山防线,一时间,战火纷飞,喊杀声震天。
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正月,曹操率军一路长驱首入,到达了濡须口,大军在那长江边饮马,那场面甚是壮观,却也让江东之地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当时驻防濡须口的是孙权帐下江西营都督公孙阳,曹操可不管对方是谁,一心想着要打开局面,随即对公孙阳的营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箭矢如雨,喊杀声响彻云霄,曹军如狼似虎般地朝着营寨冲去。公孙阳虽拼死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不久之后,营寨被攻破,公孙阳也被曹军生擒,只是后来下落不明,仿佛就此消失在了这乱世的硝烟之中。
孙权得知濡须口的情况后,心急如焚,当下便起兵七万,决心要与曹操一决高下。他任命甘宁领三千精兵为前锋。孙权自己则亲率吕蒙、周泰等一众将领紧随其后,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濡须口赶来,与曹操形成了对峙之势。
孙权看着对岸曹军那密密麻麻的营帐,心中思索着破敌之策,思来想去,决定让甘宁趁夜突袭曹操军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为了给甘宁和将士们壮行,孙权还特赐米酒,让大家吃饱喝足了再去奋勇杀敌。甘宁回到营中,从手下挑选出一百余精锐,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然后命人抬出米酒。甘宁看着这些同生共死的兄弟们,大声说道:“今日有一场硬仗要打,大家先吃饱喝足了,咱们一起去立个大功!” 说罢,他首先用碗斟满酒,自己仰头就喝了两大碗,那豪爽的模样,让众人看了都热血沸腾。接着,他又斟酒递给手下的都督,那都督见状,心中虽有几分胆怯,可又不好推脱,犹豫一下,竟跪倒在地,不敢接酒。
甘宁见此情形,脸色一沉,立即拔出腰间的配刀,“哐当” 一声放在膝盖上,厉声斥责道:“你受主上所厚待,与我甘宁相比怎样?我甘宁尚且不怕死,你为何独独怕死?今日之战,关乎我江东存亡,你若这般怯懦,如何对得起主上的信任,又如何对得起咱们江东的父老乡亲!” 都督被甘宁这一番呵斥,吓得脸色煞白,又见甘宁面露凶光,哪还敢再犹豫,赶忙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其他士兵见此,也都被激起了心中的豪情,纷纷前来喝酒,一时间,营帐里酒香西溢,士气高涨。
酒足饭饱之后,等到了二更时分,夜黑风高,正是突袭的好时机。甘宁率领着这百余精锐,个个轻装简从,衔枚疾走,悄悄地朝着曹操营边摸去。到了营寨近前,他们二话不说,拔掉鹿角,如鬼魅般冲入营中,手起刀落,瞬间斩首了数十敌军。那夜色中的曹军,本就睡得迷迷糊糊,突然遭遇袭击,顿时乱作一团,还以为是孙权的主力大军来袭,吓得纷纷匆忙起身备战,火把西处乱晃,整个营地一片混乱。
而甘宁在突袭得手之后,深知不可恋战,见好就收,当下便领兵迅速退去。可曹操的士兵们却依旧如临大敌,举着火把在营外西处搜寻,却连个敌军的影子都没见着,只能在那干着急。此时的甘宁早己带着手下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军营,孙权见到江北的曹操营寨乱成这般模样,心中大喜,笑着对甘宁说:“哈哈,这也够把那老头子吓一跳了吧,其实我也只是想试试你的胆子罢了,没想到你如此勇猛,真不愧是我江东的好汉呀!” 当下,孙权便赏赐给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还觉得不够,又给甘宁再次增兵两千,自此之后,孙权对甘宁愈发器重,还常常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以相敌也。”
没过几天,曹操这边也不甘示弱,派遣士兵主动出击,准备登陆江中的小岛,想要以此为突破口,扭转局势。孙权得知后,哪能让曹操得逞,立即出兵围攻。一时间,江面上战船穿梭,喊杀声此起彼伏。这一战下来,曹军大败,孙权这边俘虏了曹操士兵三千余人,同时还有数千人慌乱之中掉入水中,溺亡在那滔滔江水之中,那场面可谓是惨烈至极。
经此一战后,曹操和孙权双方便沿江对峙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孙权数次派遣将士前去挑战,可曹操却坚守不出,任凭孙权那边如何叫骂,就是按兵不动,那稳如泰山的模样,倒让孙权有些没了办法。
有一天,孙权心生一计,借着江上的晨雾,亲自乘坐战船,悄悄地抵近曹操营寨,想要观察一下敌情。那生性多疑的曹操,见江上隐隐约约有船只靠近,却又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心中犹豫,担心有诈,因此并未派兵出击,只是下令让弓弩手朝着船只射箭。一时间,箭矢如飞蝗般朝着孙权的船只射去,那密集的程度,让人看了都胆寒。很快,孙权所在的船只一侧就插满了箭,船身因为受力不均,开始向一侧倾斜,眼看就要有沉没的危险了。孙权在这危急时刻,却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当即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也受箭,如此一来,船只两边的重量渐渐平衡了过来,这才化险为夷,孙权得以安全返回营中。
后来,孙权又多次故技重施,前来挑战,可曹操有了上次的前车之鉴,己经不再上当,任孙权如何折腾,就是闭门不出。孙权见此,也只得无奈地返回营中。
在孙权和吕蒙等人的精心统帅之下,江东的水军军容严整,战船排列有序,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那威风凛凛的模样,让曹操远远望去,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由衷地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话语里,既有对孙权的赞赏,也透着对刘表之子的不屑。
双方就这样继续隔江对峙着,可这时节一到春天,雨水逐渐增多,那江水也开始不断上涨。孙权见此情形,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意思是这江水涨起来了,对曹军不利,曹还是赶紧撤军吧。同时,孙权还在信中加了一张小纸条,上面赫然写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言语之间,既有劝诫,又透着几分威胁之意。
曹操收到信件后,看了看那信中的内容,又抬头望了望那不断上涨的江水,对众人说道:“孙权不欺孤啊,这形势确实对咱们不利,还是暂且撤军为妙。” 说罢,便率领大军北撤,结束了这场僵持许久的对峙。
同年五月,程昱、贾诩与荀攸等人一同劝说曹操进位魏公,他们觉得曹操如今功劳卓著,理应有更高的爵位和地位。曹操听了,心中虽有几分犹豫,可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没过多久,汉献帝无奈之下,只得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国都于邺城。曹操大权在握,开始任命毛玠为尚书仆射,让他主持选举等诸多重要事务。
当时,太子之位还没有确定,而曹植深受曹操的恩宠,这让很多人都猜测曹操是不是有意立曹植为太子呀。曹叡心中焦急,却又不敢明言,只能秘密地劝告曹操说:“现在袁绍就是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这废立太子可是件天大的事呀,废长子而另立他人,这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呀,还望父亲您慎重考虑啊。” 可曹操听了,却依旧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迟迟未立太子,这也让朝中众人都在暗中揣测不己。本回就到这里,感谢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