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110章 文人的七寸!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作者:
墨云凡
本章字数:
4750
更新时间:
2025-07-08

东阁大学士周嘉谟也立刻附议:“陛下!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将士为国尽忠,朝廷自有封赠恤典,足慰其忠魂。

然立碑刻名,君王亲祭,此乃祭祀宗庙先祖之礼。用之军士,是僭越礼法,紊乱尊卑!”

“且此碑一立,后世效仿,恐武臣功勋日盛而难制,渐生不臣之心,祸乱社稷,悔之晚矣!”他首接将问题上升到“礼法尊卑”和潜在的“不臣之心”高度,以劝退朱由校。

户部尚书毕自严也皱着眉补充道:“陛下,此战阵亡将士便有八千余人,立碑刻名,工程浩大,靡费不赀,恐非此时朝廷财力可堪。”

面对文官们几乎一边倒的激烈反对,朱由校的脸色沉了下来。他猛地一拍御案,“砰”的一声巨响震得众人噤声!

“荒谬!”朱由校厉声喝道,年轻的声音在殿宇间回荡:“藩镇割据、武夫乱国,根源在于君昏臣奸,赏罚不明,制度败坏!岂在君王礼敬忠勇?

难道我大明将士,为我大明江山抛头颅、洒热血,连名字都不配让后人知晓?连君王祭奠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

“昔年郭令公再造李唐,七子八婿皆列朝堂而府门夜开;岳武穆挥师朱仙,十二金牌断北伐犹拒裂土称王,此皆尔等所谓‘骄纵武臣’乎?

况且文官祸国亦不在少数,李林甫‘野无遗贤’断盛唐脊梁;贾似道蟋蟀声中弃襄阳孤城;蔡京‘丰亨豫大’膏血榨尽,严嵩金窖藏尸抄出三百万田契,卿等为何只字不提!

真正的骄纵,是让有功不赏,有忠不显!是让血冷了,让心寒了!到那时,谁还肯为大明卖命?

靠你们?还是靠朕?或者说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畏敌如虎、满口礼法规矩的腐儒?”

这番激烈的斥责,将矛头首指部分文官集团的迂腐与恐惧,更搬出郭子仪、岳飞这样千古传颂的武将楷模,以及李林甫、贾似道、蔡京等祸国殃民的文人败类,噎得李邦华、周嘉谟等人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朱由校余怒未消,眼神冷冷扫过众臣:“既然尔等如此爱惜羽毛,担心武臣骄纵。那好,便给尔等读书人也立一个榜样!”

“就在‘大明忠烈报国碑’旁,再建一座祠!”朱由校的声音透着寒意,

“不祭鬼神,不拜祖先,专祭华夏几千年以及我大明立国以来,文臣之中,真有安邦定国、匡扶社稷、功在千秋者,就叫……‘景运功臣祠’!”

“非社稷之功至伟,非清白之身无可指摘者,不得入。入祠名单,需经廷议公推,朕亲裁,享君王血食!子孙荣荫!”

他刻意强调了“真有”、“功在千秋”、“清白之身”,仿佛在对某些文官进行无形的拷问。

眼看众臣被这突如其来的设立文臣功臣祠砸得有些发懵,朱由校话语一转,变得更加咬牙切齿:“但是,既然要立碑警世,岂能只彰良善,不惩奸恶?”

“就在功臣祠大门之外,另立两碑!”

“其一:刻上那些贪赃枉法、蠹国害民、十恶不赦之巨贪大蠹的姓名、籍贯、官职、罪行!将其丑行,昭告天下,让后世唾骂万年!此碑,名‘硕鼠蠹虫羞耻碑’!”

“其二:刻上那些里通外国、背叛君父、为虎作伥之汉奸国贼的姓名、籍贯、罪行!将其叛国之举,刻石铭记,遗臭万古!此碑,名‘国贼汉奸唾骂碑’!”

朱由校的声音如同洪钟,震得人心头发颤:“日后所有新科进士,殿试之后,除拜谒孔庙、谢师恩外,必须前往此处!

先去‘羞耻碑’、‘唾骂碑’前观瞻自省!再去‘忠烈碑’前肃立默哀!最后入‘功臣祠’礼拜先贤!”

“让他们清清楚楚地记住——何为大明的脊梁与骄傲!何为大明的耻辱与罪人!何为他们做官的底线与归宿!此规写入新科恩荣录,永为定制!”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乾清宫暖阁。

朱由校这番惊世骇俗的“三碑一祠”宏图,远超简单的追封犒赏。它将最荣耀的祭奠给了为国牺牲的普通士卒,设立了文臣功业的巅峰标杆,又竖立了最严厉的道德耻辱柱。

还要让所有未来的文官从科举开始就经历这场精神的洗礼与拷问,这是对整个大明帝国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其冲击力比之前的封爵更甚百倍!

魏忠贤眼神闪烁,立刻捕捉到其中的巨大政治价值和操作空间,他第一个反应过来,深深一躬到底,声音充满了“激动”的颤音:

“陛下!圣明烛照!洞悉古今!此‘三碑一祠’并进士谒碑之制,实乃凝聚人心、激浊扬清、培育忠贞臣节之千古良法!内臣……内臣代前线死战将士,代天下忠良,叩谢天恩!”

孙承宗内心震撼莫名,作为一个深谙边务的兵部尚书,他比殿中许多纯粹的文臣更理解“忠烈碑”对军心的巨大鼓舞作用,也看到了“功臣祠”和“羞耻碑”对重塑官风的潜力。

虽然他内心可能也有一丝“礼法”上的不适,但皇帝的气势和立意让他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

他沉默片刻,最终出列,沉声道:“陛下……用心良苦,臣……深以为然!此制若行,军心士气,必如烈火烹油!官场廉耻,亦可期重振!”

首辅方从哲看着皇帝坚定的眼神,再看看部分同僚惨白的脸色和魏忠贤、孙承宗的态度,心中长叹一声,知道此事己无可挽回。

再反对,就是将自己置于“反对彰忠烈、反功勋、护蛀虫”的位置上了。

他缓缓躬身,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顺应大势的无奈:“陛下……思虑深远,老成谋国。臣……附议。”

周嘉谟、李邦华等人见状,也只得按下心中巨大的波澜和抵触,木然地躬身表示“附议”。

朱由校凝视着眼前光景,深深吸了一口气。他心知肚明,这仅仅是个开端。诏令颁行之后,必将是暗流汹涌,阻碍重重,种种掣肘与歪曲在所难免。

但是大明若想脱胎换骨,不付出点代价、不让那些贪墨巨蠹与叛国逆贼的人头落地,难道要坐等黎民百姓在饥寒交迫中化作枯骨么?

“好!此事便如此议定。屯田、立碑、建祠、刻奸佞名录、定进士谒碑之制,着户部、工部、礼部、吏部、兵部、都察院并司礼府……”他看了一眼魏忠贤,

“……会同详议具体章程、选址、规制、名录审核办法,及所需钱粮物料。一个月内,呈报御前,此三碑一祠由朕亲自遣人建造,免的有人假托钱粮不足,消极怠工!”

“陛下圣明!!”阶下群臣齐声回应,声音洪亮依旧,那恭敬的呐喊之下,却是百味杂陈,暗流翻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