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清晨,京城的朝霞染红了西合院的飞檐。沈诗涵发动兰博基尼SUV,引擎的轰鸣声惊醒了枝头的雀鸟。大妹妹沈宁和小妹妹沈舒驾驶着同款超跑紧跟其后,三辆车组成的车队如同银色利箭,刺破薄雾,朝着南方疾驰而去。车载导航显示,这趟行程长达1200公里,她们要亲眼见证星辰文媒洪水处理技术的震撼现场。
"姐,实时路况显示,湖南岳阳段有暴雨预警。"沈宁通过车载通讯系统提醒,"正好能看到洪水处理厂区的实战状态。"
沈诗涵握紧方向盘,目光坚定:"加速,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三辆超跑在京港澳高速上飞驰,窗外的华北平原渐渐被江南水乡的景色取代。稻田、荷塘与河流交织成绿色的锦缎,而隐藏在其间的智能管道,正默默输送着生命之源。
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奔袭,夜幕降临时,车队抵达了长江中游。暴雨如注,车灯照亮的雨幕中,隐约可见远处洪水处理厂区的轮廓。巨大的霓虹标识"星澜洪水智能中枢"在雨夜中闪烁,如同守护城市的灯塔。沈诗涵将车驶入专用通道,厂区的智能闸门自动识别车牌,机械臂升起引导她们进入核心控制区。
"沈总!"厂区负责人李工浑身湿透地迎上来,"湘江水位超过警戒值1.2米,现在正是考验系统的时候!"他带领众人登上观景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浑浊的江水如万马奔腾般涌入巨型导流渠,经过纳米过滤网的瞬间,泥沙杂质被尽数分离,清水朝着发电涡轮奔涌而去。
沈舒掏出手机录像,声音中带着兴奋:"这就是传说中的'鲲鹏'系统?水流量这么大,真的能控制住吗?"
"看!"沈宁突然指着仪表盘。数据面板上,水位数值正在缓慢下降,而发电量曲线却呈指数级攀升。AI系统根据实时水情,自动调整着32组涡轮机的转速,洪水的动能被高效转化为电能。更令人惊叹的是,分离出的泥沙通过管道被输送到指定区域,经过处理后成为建筑用沙。
"从洪水进入厂区到完成发电、净化,整个过程不超过七分钟。"李工自豪地介绍,"现在每小时发电量相当于30万家庭的日用电量,而且这些电能会优先输送到周边受灾地区。"
沈诗涵打开平板电脑,调取卫星云图。整个长江中游的洪水处理厂区连成一片蓝色网络,如同精密的血管系统,将肆虐的洪水驯服成温顺的能源。她注意到,在岳阳的一处低洼地带,原本可能被淹没的村庄,此刻正被智能堤坝和分流系统保护得安然无恙。
"启动民生保障模式。"沈诗涵下达指令。瞬间,厂区的应急供水管道开始运作,清洁的淡水通过专用通道输送到周边社区。在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惊喜地发现,停水仅仅半小时后,水龙头又流出了清澈的水。
"这简首是魔法!"一位老人捧着水感叹,"我活了七十岁,第一次见到洪水还能变成宝贝!"
深夜,雨势渐小。沈诗涵站在涡轮机房,感受着脚下传来的轻微震动。巨大的涡轮机在水下高速旋转,发出低沉的嗡鸣,仿佛大地的心跳。她想起立项之初,无数专家质疑"洪水发电"的可行性,而如今,这个曾经的疯狂设想,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方式。
"姐,联合国减灾署的人来了。"沈宁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视频通话中,国际官员们看着实时画面,连连惊叹。"沈小姐,这是人类防洪史上的里程碑!"联合国官员激动地说,"我们希望立刻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球易涝地区!"
回程路上,三姐妹的车队依旧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沈诗涵收到了最新数据:昨夜,南方十二座洪水处理厂区共发电2.3亿度,保障了800万居民的正常用电,同时成功避免了12个县市被淹。
"姐,我们做到了。"沈舒的声音带着哽咽。
沈诗涵看着后视镜中朝阳下的车队,嘴角上扬。这1200公里的驰行,不仅是对技术的实地检验,更是对初心的再次确认。那些曾经在图纸上的构想,那些在实验室里的无数个日夜,此刻都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坚实力量。而星辰文媒的蓝色传奇,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