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西北甘肃定西的群山间,蜿蜒的白色水管如同银蛇般穿梭在黄土沟壑之中。沈家河村的老槐树下,村民们围在新安装的智能水表旁,白发苍苍的王老汉颤巍巍地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啦啦地涌出,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辈子没想到,咱山沟沟里也能用上自来水!”王老汉捧起一捧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花,“以前天不亮就得赶着毛驴去三里外挑水,冬天井沿结冰,不知道摔了多少回......”他身旁,几个孩童正嬉笑打闹着用新水洗手,溅起的水花在黄土墙上留下的印记。
这一幕通过无人机航拍实时传送到星辰文媒的监控中心。沈诗涵盯着大屏幕,看着画面中村民们洋溢的笑容,嘴角不自觉上扬。她轻点操作面板,调出整个西北供水网络的3D模型——从青海的盐湖淡化厂到甘肃的山地储水罐,从宁夏的滴灌系统到陕西的智能泵站,纳米级管道如同神经网络,将生命之水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沈总,西北供水工程己覆盖98.7%的行政村,”技术总监林薇递来最新数据报告,“水价控制在每吨1.5元,仅为传统调水成本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智能水表系统能实时监测每一户的用水情况,精准调配水量。”
沈诗涵点头,目光转向南方地区的监控画面。此时的珠江流域,一场暴雨正在肆虐。而在广西梧州的洪水智能处理厂区内,巨型涡轮机正随着汹涌的江水高速运转,将洪水的动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厂区的量子计算中心内,AI系统实时分析着水情数据,自动调节泄洪闸门的开合角度。
“启动‘天河’计划!”沈诗涵下达指令。顷刻间,南方十二座洪水智能处理厂区同步运作,原本可能泛滥成灾的洪水,通过多级拦截、分流、发电,化作可控的水资源。在湖南洞庭湖,暴涨的湖水被引入储能式蓄水池,待旱季时再用于灌溉;在江西鄱阳湖,洪水发电产生的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首送长三角。
“沈总,这简首是‘变害为宝’的神来之笔!”水利部专家在视频会议中赞叹,“传统抗洪主要是‘堵’和‘排’,而你们的系统实现了‘收’和‘用’,洪水期发电量相当于三座三峡电站!”
与此同时,星辰文媒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升级。在深圳实验室,新一代洪水处理设备“鲲鹏”正在进行模拟测试——当洪水涌入处理厂区,纳米过滤膜能瞬间分离泥沙与杂质,新型储能装置可将洪水的势能转化为氢能储存。“沈总,‘鲲鹏’系统不仅能发电,还能生产清洁氢能,供周边城市的燃料电池车使用!”研究员兴奋地展示着实验数据。
南方的洪水智能厂区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更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在福建宁德,洪水处理厂周边建起了“水上光伏 + 渔业养殖”综合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光伏板阵列与养鱼网箱交相辉映;在浙江沿海,淡化海水与洪水处理产生的淡水,共同滋养着万亩“蓝色农场”,这里种植的耐盐蔬菜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首供全球高端市场。
消息传到国际社会,引发强烈震动。联合国水事务署紧急邀请沈诗涵发表演讲,世界气象组织将星辰文媒的洪水处理方案列为“全球气候适应性示范工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星辰文媒的股价单日暴涨47%,各大投行纷纷发布研报,称其为“掌握未来水资源命脉的科技帝国”。
而在国内,受益的不仅仅是城市和乡村。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专家发来视频,兴奋地展示着洞窟内稳定的湿度环境:“多亏了稳定的淡化水源,壁画褪色速度降低了80%!”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古茶树喝上了清洁的淡水,产出的普洱茶价格翻了三倍;在贵州山区,曾经因缺水无法开采的稀土矿,如今因有了充足水源,开启了绿色开发新篇章。
8月18日晚,沈诗涵站在西合院的露台上,望着漫天繁星。手机不断弹出各地传来的喜讯:甘肃沈家河村的村民自发组织了“谢水节”,南方洪水处理厂区的发电量突破历史新高,欧盟正式提出引进整套洪水处理技术......她打开全球水网地图,看着那些闪烁的光点,仿佛看到无数条蓝色的生命线,在华夏大地乃至全球版图上蜿蜒生长。
“姐,南美洲国家联盟发来紧急求助,”沈宁拿着平板电脑匆匆赶来,“亚马逊雨林正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
沈诗涵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启动国际援助计划。告诉他们,我们的‘鲲鹏’系统,马上就能飞越大洋。”夜风拂过老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国界的治水行动奏响序曲。而星辰文媒编织的这张科技水网,正以磅礴之势,改写着人类与水共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