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沈氏商海智谋与家族风华

第48章 碧波长流:跨越世纪的水脉传承

加入书架
书名:
南洋沈氏商海智谋与家族风华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252
更新时间:
2025-05-26

2023年8月16日,渤海湾的阳光洒在曹妃甸海水淡化厂区的光伏板阵列上,折射出粼粼金光。这里作为北方“蓝色水网”的枢纽工程,此刻正举行盛大的移交仪式。沈诗涵身着素色旗袍,站在铺着红绸的交接台前,身后是巨型显示屏,实时跳动着“日供水量50万吨”“累计发电量1.2亿度”的绿色数据。

“今天,星辰文媒将这座凝结着无数科技智慧的海水淡化厂,正式移交河北省政府。”沈诗涵的声音通过量子音响传遍全场,“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她轻点台面,大屏幕切换成中国沿海地图,数十个蓝色光点依次亮起,“从辽东半岛到北部湾,二十二座海水淡化智能厂区己全部竣工,它们将像蓝色动脉,为华夏大地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机。”

掌声雷动中,河北省省长接过象征管理权的水晶钥匙,感慨道:“过去,华北平原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漏斗区’。如今,沈总带来的不仅是淡水,更是根治水荒的‘药方’。”他展示着手中的文件,“省政府己出台政策,将淡化水优先用于生态补水,白洋淀、衡水湖的水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升。”

在胶东半岛,青岛海水淡化厂的移交现场同样热闹非凡。当地渔民自发组织起锣鼓队,几位白发老人捧着刚捕捞的海鲜,非要送给沈诗涵:“闺女,以前出海最怕没淡水,现在厂里还给我们的渔船免费供水!”厂区外,原本因缺水荒废的千亩盐碱地,如今己种满耐盐水稻,金黄的稻穗在海风中摇曳。

而在更遥远的地方,技术的影响力正跨越国界。在索马里兰,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庆祝第一座海水淡化厂投产。联合国难民署官员热泪盈眶:“这里的难民终于不用为争夺水源流血冲突了,沈小姐,您的技术拯救了无数生命。”

随着管理权的移交,星辰文媒开启了新的战略布局。沈诗涵在全球记者会上宣布:“我们将成立‘蓝色科技学院’,免费为各国培养海水淡化技术人才。同时开放第二代‘星澜 - Ⅱ’系统的部分源代码,推动技术的全球共享。”

消息一出,世界各国纷纷响应。欧盟立即与星辰文媒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将海水淡化技术应用于地中海生态修复;沙特王室宣布注资500亿美元,与星辰文媒共建“沙漠绿洲”计划,在阿拉伯半岛打造巨型海水淡化 - 光伏发电综合体。

在国内,海水淡化水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制冰用水、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灌溉、雄安新区的市政供水,都来自这些智能厂区。更令人惊喜的是,淡化水催生了全新的产业链:用淡化水养殖的海参肉质更紧实,制成的“蓝色海盐”成为高端调味品;淡化过程中提取的微量元素,被开发成保健品和化妆品。

这一年,沈诗涵收到了无数感谢信。敦煌研究院院长寄来莫高窟的修复照片:“多亏淡化水用于壁画保湿,千年艺术瑰宝重焕生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送来锦旗,上面绣着“科技甘露润边疆”;甚至南极科考站也发来贺电,感谢星辰文媒提供的极地专用海水淡化设备。

当冬季来临,沈诗涵再次踏上考察之旅。在白洋淀,她看到冰封的湖面下,清澈的淡化水正滋养着沉睡的芦苇根;在渤海湾,成群的白鹭在厂区的生态湿地觅食;在办公室里,不断有新的合作方案飞来——巴西希望引进技术解决亚马逊雨林周边的用水难题,岛国马尔代夫请求共建海上浮动淡化厂。

深夜,沈诗涵坐在西合院的书房,翻看各国寄来的纪念邮票和勋章。手机突然响起,是大舅舅的视频通话。画面中,他站在黄河岸边,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河面:“丫头,黄河入海流量恢复到了二十年前的水平,生态专家说这是奇迹。”

沈诗涵望向窗外的星空,想起一年前在施工现场的日夜奋战。那些与工程师们调试设备的凌晨,那些与国际资本博弈的紧张时刻,此刻都化作屏幕上跳动的供水数据,化作百姓手中清甜的饮用水,化作干涸土地上绽放的绿色希望。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轻声说,“是科技的力量,让海水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远处,星辰文媒总部的霓虹在夜空中勾勒出蜿蜒的水波纹样,如同一条蓝色丝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而那些被海水淡化技术改变的土地和人生,正在书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