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第8章 御笔定乾坤,匠籍逢新春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作者:
山友山
本章字数:
5958
更新时间:
2024-12-18

奉天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蟠龙金柱矗立两侧,更显皇权的威严神圣。

朱元璋高坐于髹金雕龙宝座之上,手中拿着朱雄递交的奏折,一目十行,反复看了几遍。

他那如炬的目光,在奏折的字里行间逡巡,时而紧锁眉头,时而舒展,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大殿两侧,文武百官分列而立,一个个屏息凝神,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他们都知道,太子殿下这份奏折,非同小可,其中所涉及的火炮、高炉炼铁乃至组建水师等事宜,每一项都足以影响大明未来的国运。

“标儿的这份奏折,诸位爱卿都看过了吧?”

良久,朱元璋开口了,声音浑厚而威严,在大殿内回荡。

“回禀陛下,臣等已经拜读过了。”

群臣躬身齐声应道。

“都说说吧,你们有什么看法?”

朱元璋将奏折放在御案上,目光如电,扫视着群臣,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不无道理。”

一个身穿红色官服的中年男子率先行出列,躬身说道。此人乃是兵部尚书唐铎,主管大明军务,深知兵器之利对国家的重要性。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屡禁不止,袭扰东南沿海,若不彻底剿灭,恐将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太子殿下提出组建水师,加强海防,实乃长远之计。”

“嗯。”

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可是,太子殿下所说的‘火炮’,臣等闻所未闻,前所未见,不知是否真的有此等威力?”

另一个身穿紫色官服的老者站了出来,面露质疑之色。此人乃是工部尚书严震直,主管大明工程营造,对各种工艺技术颇有研究。

“还有,太子殿下所说的‘高炉炼铁’之法,臣也从未听说过。

太子殿下虽附图纸,但语焉不详,且与现今炼铁之法大相径庭,若要依此法建造高炉,恐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不说能否成功,就算成功了,是否值得,还需慎重考虑,不可轻率。”

“严尚书所言甚是,臣亦有此虑。”

“臣附议,还望陛下三思。”

……

严震直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几位大臣站出来附和,言辞恳切。

一时间,大殿之上议论纷纷,群臣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朱雄的计划,认为应当大胆尝试,另一派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应当慎重考虑,不可操之过急。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不动声色,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他的目光在大殿内缓缓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了站在武将行列前排的徐达身上。

“中山王,你怎么看?”

徐达闻言,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此举,乃是深谋远虑之举。

倭寇之患,袭扰海疆,掠夺百姓,不可不防,长此以往,必成大患,而太子殿下所提出的火炮和高炉炼铁之法,虽然闻所未闻,但也未必不可一试。

臣以为,不妨让太子一试,若真能如他所言,于国有大益。”

“哦?你为何如此肯定?”

朱元璋饶有兴趣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因为我相信妙云的判断。”徐达斩钉截铁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女儿的信任,“那丫头虽然年轻,但在军事韬略上却有着极高的天赋,远胜常人。

她说这火炮威力巨大,那就一定差不了!且她对太子殿下提供的图纸颇为赞赏,认为确有可行之处。”

“哈哈哈哈!”

朱元璋爽朗大笑起来,

“你这个老徐,倒是对自已的女儿信心十足啊!不过,儿女像爹,你徐达一生功勋卓著,智勇双全,虎父无犬女,咱倒是也相信妙云那丫头有几分真本事!”

“陛下过奖了。”

徐达谦虚地说道,

“是以臣以为,应当让太子放手一试,若是能成,我大明的武功必将更进一步,所向披靡!”

“嗯。”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然后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朗声说道:

“咱意已决,准许太子所奏!即日起,由太子全权负责火炮的研制和高炉的建造,所需人力物力,皆由国库拨付!至于那‘福源号’,也听凭太子调遣,务必给予最大的支持!”

“陛下圣明!”

群臣见朱元璋心意已决,便不再争论,齐声高呼,声震寰宇,山呼万岁。

此言一出,便算是正式准许了朱雄的计划,满朝文武再无异议!

“不过……”

朱元璋突然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此事干系重大,必须秘密进行,不得泄露半点风声!违令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

群臣再次齐声应道,心中凛然。

“另外,太子!”朱元璋将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朱雄,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你既有把握造出此等神器,那朕便再加你一项差事!自今日起,你便着手整顿大明匠籍,以备将来大用!你可有信心?”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厚望!”

朱雄上前一步,高声应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眼神明亮,神采飞扬。

朱元璋口中的“匠籍”,乃是元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度。

元朝将全国百姓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匠户”专门负责各种手工业生产,世代相袭,不得更改职业,且地位低下。

这种制度虽然保证了元朝手工业的稳定发展,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匠户的人身自由和创造力,匠户只能被束缚在土地和作坊中,不得随意迁徙,更不能改换职业,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明朝建立后,虽然废除了元朝的大部分苛政,但“匠籍”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一种历史遗留问题。

朱雄深知,这种落后的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最大程度的释放生产力!

“好!有志气!”

朱元璋赞赏地点了点头,对朱雄的表现十分满意,

“咱等着你的好消息!”

“退朝!”

随着司礼太监王安一声尖锐的嗓音响起,这场决定大明未来命运的朝会,就此落下帷幕。

朱雄走在回东宫的路上,脚步轻快,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父皇不仅将火炮和高炉的重任交给了自已,更是将改革匠籍这块硬骨头也一并扔了过来,这是信任,也是考验。

“看来,必须尽快找到那个合适的铁匠,将高炉建造出来,此乃重中之重!”

朱雄自言自语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回到东宫后,朱雄立刻召见了王忠,迫不及待的想要安排计划。

“殿下,您找我?”

王忠躬身问道,态度恭敬。

“王忠,你立刻去办两件事。”

朱雄吩咐道,语气急促,

“第一,将这封密信交给徐小姐,让她尽快帮我找到那个技艺精湛且可靠的铁匠,我有要事相托;

第二,你去查一查,这京城之中,有哪些世代为匠的家族,他们擅长何种技艺,有多少人口,如今的境况如何,都给我详细记录下来,不得有误。”

“奴婢遵命。”

王忠接过信件,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躬身退了下去,不敢有丝毫耽搁。

朱雄则再次铺开澄心堂纸,提起狼毫,开始书写另一份重要的文件——《匠籍改革方案》。

他要废除元朝遗留下来的“匠籍”制度,改为“匠籍登记”制度。

凡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都可以在官府登记注册,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类似于后世的职业资格认证。

凭借资格证书,工匠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也可以自行开店营业,不再受“匠籍”的束缚,可以自由流动。

“如此一来,既能够激发工匠们的创造力,提高生产积极性,又能够保证官府对工匠的管理,便于征召和调配。”

朱雄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自言自语,

“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天下能工巧匠皆为我大明所用!”

他越写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朝百业兴旺,国富民强的景象。

当然,他也知道,这匠籍制度改革非同小可,必定会受到不小的阻力。那些世代为匠的家族,把持着各种工艺技术,早已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未必会轻易放弃自已原本的优越地位和垄断地位。

“看来,还得想个法子,让这些匠户们主动支持我的改革,心甘情愿的为大明效力……”

朱雄停下笔,陷入了沉思。

他突然想起了之前朱元璋提到的“福源号”,这个庞大的商业网络或许可以成为改革的助力。

“或许,我可以利用‘福源号’的影响力,来推动这场改革,让那些顶尖的匠户家族看到与朝廷合作的巨大利益……”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朱雄的脑海中逐渐成型……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