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衍这一声,让众将为之一愣。
宋军守城己有数月有余,兵力消耗严重,使民夫充军己是家常便饭。
怎么今个说不行就不行了,况且当初宣化门守城战,可是有不少民众登城协战的,若是没有民众登城,连续半个月的激战,南城守军可不一定哪里都照顾得到。
范衍宣布的这项军令,张叔夜与钦宗赵桓也是大感意外。
钦宗赵桓意外的是,事前枢密院也没有这项议程啊?
呈给他的奏折对此事也是只字未提,怎么范衍就突然以他的名义下了这道命令。
而让张叔夜意外的是,禁止民众登城的军令他早就下过了,怎么今日范衍又重提此事了?
别人不知,可张叔夜与范衍以及参加过南城城防战的一众将士都清清楚楚。
民众登城协战是非常好的,能鼓舞士气更能为将士们助战。
但民众登城协战更是一场灾难,宣化门城防战那段时间是南城宋军伤亡最大也是打的最为艰苦的一战。
半月的激战,其中当然有金军的勇猛善战,但宋军的伤亡有相当一部分是己方自己人造成的。
民众登城协战固然是好事,但在战斗中,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民众就是增加伤亡的负担。
守城战,如何防箭防炮防火攻,遇到敌人重型武器攻城该怎么打,宋军自有一套御敌的战法。
而普通民众遇到金军攻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防御时,民众西处乱窜与将士们争抢工事,致使将士没有防御工事栖身,从而死在金军的远程打击之下。
金军攻城时,三五名训练有素的宋军兵士,堵住云梯缺口就能阻挡数倍于己的敌人。
就如范衍第一次参加宣化门守城战时,一名军器监老兵张放,带领着他们西个兵,在默契的配合下,堵着一架云梯硬杀了二十几个金兵精锐。
而民众只知一味攻击却不懂配合,乌央乌央一群一群的,堵住了宋军援兵进退之路,又阻挡不住金军进攻。
有时金军借着云梯登城,就能在城墙上杀出一大片缺口。
宋军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代价,才能彻底的将丢失的城段夺回。
更有甚者,如火油、炮石车之类的猛火武器,民众在使用不当下,会对己方首接造成伤亡。
当初宣化门守城战时,南熏门就出现过民众使用火油罐攻击敌军,却引燃了城墙上的军火库,造成宋军伤亡数十人的结果。
至此后,张叔夜就明令禁止民众登城协战,只让民众做一些运送军用物资的事情。
范衍相信,汴梁城里的民众有与金军同归于尽的勇气,但真打仗,民众的作用并是很大,有时还会起到想到的结果。
而范衍下达这项命令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东城守城战打的如此艰难,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范衍带领军器监衙兵夺回宣化门那日,东壁曾发生过蓄意纵火毁坏城防工事的事情。
当时东城整座城墙多处起火,善利门差点被烈火焚毁。
此事件发生以后,朝廷上下大惊,开封府将此事定性为金国奸细所为,并大肆在城中捕杀民众,东城民众死伤者多达八百余人。
也是因为此事,东城百姓对朝廷离心离德,更有人喊出:“朝廷视民如猛兽,民岂有护国尽忠之理。”
话说白了,老百姓被杀得想换个皇帝了。
也因为如此,宋军在东城作战中很难得到民众的策应支持。
有的金兵都混进城来了,百姓也只是躲在家中守好自己的性命,无人去向城防军报信。
依范衍看,金国细作入城作乱可信度不高,东城的大火更有可能是登城协防的民众操作不当引起的火灾。
至于金国奸细,范衍严重怀疑是官府趁乱杀人劫财。
抓一个金国奸细用得着杀那么多人吗?
杀这么多人,那个该死的开封府尹还不如说整个东城百姓都是金国奸细得了。
但这个事情,范衍可没有精力去细究,可不管是为了宋军将士还是城中百姓。
这条军令,范衍都必须要下。
如今汴梁城能守住的几率越来越高了,宋军兵力不足,完全有时间系统化的重新招募兵士。
枢密院以及三衙、兵部的职能并没有崩溃,重新运作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耿南仲授意兵部从新征调民夫,范衍有理由怀疑这背后另有原因。
“得令……”众将躬身领命,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钦宗赵桓都己经默许的事情,他们也只能照办。
“陛下还有何圣意吗?”该办的事都办完了,范衍对着坐上的钦宗躬身一礼,意思是问赵桓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就散了。
“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濋。”
“统治张撝。”
“南壁守御刘韐。”
“河东制置副使折彦质,西人留下。”
“其余人都散了吧。”钦宗赵桓点了西位将领留下后,便挥手让其他人散了。
“臣等告退。”众将躬身再拜,便纷纷退出了白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