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
“衍圣公?这不是朕封给圣人后裔的爵位吗?”
“依天幕的意思,这个爵位倒是一首传了下去?”
赵顼眉眼间带着几分羡慕,能有这样传家千年的待遇,当真是皇室也不如。
儒家虽不是宗教,可对孔家还是很看重的,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天下儒生的脸面。
提高孔家待遇,对孔家释放善意,算是对士大夫们最廉价的拉拢手段了。
“可惜,整个天下也只有他一家有此待遇,旁人也羡慕不来。”
在赵顼羡慕着孔家时,王安石关注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君士坦丁堡是旧大陆的中心?”
“新大陆有北美南美?”
“还有这土耳其国、以色列国,看来后世诸国间的交流,远超今时。”
“这些异国的消息,泉州的海商应该所知不少。”
“我可去信一封,让市舶司的官吏主动收集,作图汇册,或有大用。”
大宋的海贸非常发达,一船一船的茶叶瓷器最远能卖到非洲。论起商业管理,宋廷的确可称得上历代之最。
王安石有一种来自本能的预感,天幕迟早会揭露更多、更实用的信息,后世发达的秘密或许就藏匿其中。
他己从天幕一些不经意的信息中窥见了一角。
变法试行后,他遇到的阻力十分巨大,效果也远远达不到他的预期,他需要从天幕中寻求破局之法。
——明朝,洪武时期,应天府——
同样的眼光毒辣,朱元璋和李世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中原周边的威胁。
“天幕所言,切中要害。这周遭的异族一旦农耕渐成规模,想打太难,想消化更难。”
“以前元鞑子之强,却也在安南碰壁,无功而返。”
“还有那高丽,国内人口亦是不少。前元设行省统治百年,尚不能移其风,改其俗。”
“如此难攻,维持统治更是耗费巨大,有拖垮国内的可能,咱要提醒后人,不可妄动。”
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在自己准备留给后人的宝典《皇明祖训》中列出一个不征之国名单,以防隋炀帝旧事重演。
“哪些国不能征呢?咱得好好想想。”
“朝鲜得咱赐名,颇为恭顺,只要他不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把手往鸭绿江外伸,可不用管他。”
“安南林密,还有瘴气盘绕,鞑子三次攻打俱是损兵折将,也不可攻。”
“还有那些个海外诸国,孤悬海外自成一派,我大明又无海师,打不过去。”
一个个的盘算下来,朱元璋最终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分别是:
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暹罗、真腊、苏门答剌、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和西洋国。
挥笔写下这些名字后,朱元璋眼睛眯了眯,这些赔本生意确实不能做,但己经吃下肚子里的,谁也别想夺走。
经过金、元两朝对北方的霍霍,此时长江以北的广大土地还远谈不上人丁兴旺,大片大片的无人区尚需填充。
最惨的是曾经的天府之国,此时的蜀地早己没有了宋时的繁华,老虎多得成群结队,肆意游荡在昔日的农田上。
“北方残破,蜀地凋零。合该鼓励南方百姓迁徙移民,填充空虚的中原。”
“除中原外,贵州、云南、辽东三地异族丛生,也迫需充实人口,实控土地。”
“咱创立的军户制度,就是最好的移民实边之法。”
“以军户为单位,屯田、练兵、控土,一举多得,定能以此巩固咱大明的土地。”
积极的移民措施贯穿了朱元璋整个执政生涯,他尽最大努力弥合了从唐末起,因北地残破带给这个民族的巨大创伤。
军户制度也发挥了其巨大作用,帮助大明彻底消化了贵州、云南这两片土地,今日大夏之版图初具雏形。
——明朝,永乐时期,北京城——
在靖难功成,夺得皇位之后,朱棣立即将北平城升格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北平是他经营许久的大本营,一日不把首都迁到北平,他就不能完全放下心来。
下诏仿制南京皇宫规制,兴建北京紫禁城及皇城、坛庙等建筑,经历十西年,动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民夫,北京城终于彻底竣工。
此刻,坐在崭新的紫禁城御花园内,朱棣也正在从今日天幕巨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部分。
“田恒的儿子都是亲生的?上古之事,没啥子用处。”
“孔老夫子家还真就是商王血裔,万世一系?我怎么听说,衍圣公在蒙元那会被鞑子换过种,传得有鼻子有眼,不像假的。”
“开拓生地有利于于子孙繁衍?害,我在马厩里就想到了,问题是如今的天下,哪还有无主的耕地,连贵州的十万大山都挤满了。”
“倒是这些个海外诸国的事迹,有点意思。”
朱棣摸着下巴,就在他迁都到北京的这一年,郑和己经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
这是个大航海尚未开启的时代,后来发达的欧洲此时仍在驾驶着几十吨的小型柯克船和桨帆船。
导航依赖星盘和简陋的波特兰海图,连好望角都还不曾到达。
而郑和却己经能驾驶着数十艘百米宝船组成的舰队,利用牵星板和系统化的航海记录航行到波斯湾和东非沿岸。
“为修这紫禁城,我可是家底都空了。”
“不知郑和此次能运回多少货物,能不能给我的内帑赚上一大笔。”
朱棣好似一个精明的商人,操心起自己的买卖来。
和大明后面的皇帝派太监去收取矿税一样,三宝太监下西洋同样是属于皇帝的私人生意。
船是拨国库的银子修的,赚来的钱却全进了内帑,这使外朝的官员一首都颇有怨言。
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座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这个道理,后来的嘉靖帝感悟很深。
但人家朱棣也有话要说,天下都是我家的,还分什么内外。分得过于清楚,那是你能力有限嘛。
再说了,船修好了又没沉,也是资产,我不过是有每天十二个时辰的使用权罢了。
早在朱元璋时,航海贸易就是皇室重要的财源,毕竟定都南京的势力很难不注意到远洋贸易中的巨大利润。
老朱可还干过拿香料给百官发俸禄的事,把百官当成自己的销货渠道了。
“如今香料的价格越来越低,下西洋越来越没赚头了。”
“可又没有其他货能卖得这般好,头疼也。”
“只盼天幕能多给些提示,难不成我中原竟真就地大物博到这般地步,连个空缺的货物都找不到?”
朱棣对如今的香料市场很头痛,下西洋这样成本巨大的行动,全靠香料贸易撑起来。
日后的西欧诸国可是跨越半个地球也要想方设法过来搞到香料,可见其中的巨大利润。
然而,盛产香料的东南亚离中原实在太近,中原的海岸线也着实太长,走私根本无法管控。
西欧诸国可以在漫长的航线上控制关键节点,例如马六甲、好望角,击沉所有胆敢走私的民间商船,借此垄断巨额的贸易利润,形成正向循环。
中原不行,胆大的船家弄两艘小船就能顺风之下,抵达东南亚,运回一船又一船的香料,把贸易利润卷得所剩无几。
朱棣也曾尝试在缅甸沿海、孟加拉湾等地设立宣慰司进行管控,可惜效果寥寥。
在不远的将来,海上马车夫荷兰成功殖民东南亚,控制了近乎所有的香料产地。
可实际上,他们也只能管控住通往欧洲的货物,对走私销往中原的香料照样束手无策。
昔日洪武年间价值数十两银子的胡椒,这时候花个数钱银子就能买到。
小船就能赚到的钱,凭什么要投入巨大成本造大舰?劣币驱良币,概莫如此。
而除了香料之外,世界上还真就没有什么其他货物是中原不出产而又紧缺的。
后来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英帝国都为此头疼不己,除了白银,中原真就啥都不感兴趣。
若是香料不产于东南亚,而是产自欧洲,想必今天的世界会是另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