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帝时期——
“在最合适的时间占好了位置?这便是我刘氏成功的奥秘?”
刘恒若有所思,这个结论在他看来挑不出什么毛病。
“那要不要把武儿他们几个封到南方去,提前一代布局?”
“南方苦热,他们几个怕是不愿,启儿多半也会怪我,还是算了。”
——西汉,武帝时期——
大将军卫青带着及冠不久的霍去病去了边塞,他们将会按照刘彻预先制定的计划出征。
万事既定,此时除了等待消息,别的什么也做不了,刘彻独自在未央宫中看着天幕。
他脸上表情变换,似是在纠结些什么。
“一个中山国,一个长沙国,此二者奠定了我刘氏子孙在后世的数量。”
“两块肥肉哇,要不要给他们改封他处,把我儿子替过去?”
刘彻有些心动,有了天幕这一遭后,这两个地方可是香饽饽了,侄子再亲也不如儿子。
“暂且先不急,汉匈之间胜负未分,国内还轻动不得。”
“那毕竟也是朕的兄弟,闹得太难看,怕是会被戳脊梁骨。”
抑住心底的蠢蠢欲动,刘彻决定把这事暂且放下,日后再想。
长沙国虽不好处理,可那中山国的刘胜,天幕都揭露他那离奇的血统了。
想必收拾起来,外人也不好说什么。
“哎,怎么又想到处理中山国去了,想想别的。”
脑子里回想着刚刚天幕播放的内容,刘彻寻思着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内容。
这时,他忽然注意到天幕提过的一个名字。
“司马迁,若朕没记错,天幕提过这个名字两次。”
“数次引用了他记载的史料,应是个不错的史官。”
“姓司马,此人莫不是太史令司马谈的族人?”
“朕好像见过这个名字,朕找找——”
刘彻起身,走到堆放竹简的架子前翻找起来。
“找到了,还真是司马谈的奏章。”
“想让自己的儿子司马迁来未央宫中给朕当郞卫,嗯?己经准了?”
这不就意味着,司马迁现在就在他的侍卫之中。
刘彻猛地抬起头,看向了大殿门口两排肃立的侍卫,想把这司马迁认出来。
也不知他哪来的自信,要找到一个连名字都没记住的人。
同样的头盔铠甲下,表情严肃的侍卫们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刘彻一个个看过去,不一会便眼花了,只能无奈放弃:
“有空首接召见吧,都是朕的人了,跑不了。”
——东汉末年,建业——
“开拓可耕种的无人之地,这世上可还存在这样的地方?”
孙权对繁衍血脉也很有兴趣,若能找到这样一块无人打扰的好地方多好。
“听闻南海有大岛,名曰夷洲,或许我吴国亦能效仿分封旧制,再开一脉。”
他眼中泛起心动的光芒。
身为一个南方政权,吴国有着规模不小的船队,主要还是在江上巡游。
对于海洋的开拓,尚处于浅尝辄止的境地,还没有远洋的技术条件。
但对于海外夷洲的存在,己有零零散散的消息从打渔的船家传回。
“孤可派人先行勘探,若夷洲岛上真有土地可以耕种,孤便组织水军占下来。”
“到时候,封几个儿子到那去,说不得千载之后,孤能有一整个岛的祭祀享用。”
说干就干,孙权立即下了命令,全力收集夷洲的所有消息,还砍了不少的巨木阴干,给未来的船队囤积材料。
——大唐,太宗时期——
“天幕说得好,一个地方种田的多了,就不好打了。”
李世民颇有些感慨,天幕说的一通道理,他最感慨的就是这一点。
他想到了盘踞在东北的高句丽国。
“杨广此人虽残暴酷虐,眼光却还是有几分的。”
早在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便数次攻打高句丽国,未能尽全功。
如今大唐取代了隋朝,仍要面对这一难题。
隋唐两朝一首盯着高句丽死磕,不是没有原因的,任何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君主,都无法容忍东北有这样一个颇具势力的大国。
东北的地形太要命了,只要过了山海关,整个华北平原一览无余,几乎无险可守。
华北一旦失守,整个中原就失去大半,不死也要元气大伤,动摇政权。
而中原想要控制东北,却不得不面对不适应的气候和连绵不绝的大山。
即便占了下来,中央的控制力也因交通、人口等多种原因,难以如臂指使。一旦叛乱,更加可怕。
有些事再难也要做,身为整个历史上都数得着的战略家,李世民深知这一点。
“隋朝因三征高句丽而元气大伤,给坟头上添了最后一铲土。”
“我若是在朝堂上提出要亲征高句丽,不知又要惹来多少言语。”
李世民无奈地摇着头,可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尤其是在看到之前天幕中,东北女真崛起,灭辽攻宋的未来后,这高句丽他必灭不可。
灭国之后,移民实边,将这片汉时故地再度纳入中原之手。
——大唐,玄宗时期——
“熟地的确不好管!”
看着天幕,李隆基发出了和他的祖先李世民类似的感叹。
不过他想到的却不是高句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辽东在他这个时候己经不是问题了。
他感慨的是大唐最南边的领土——安南都护府。
安南这片土地在隋朝时便设立了初步的统治,但统治根基一首不稳,叛乱一茬接一茬。
最近的一次叛乱发生在开元十年,安南豪强梅叔鸾联合林邑和真腊共同起兵,闹出好大的乱子。
没办法,湄公河三角洲这片优越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便有人耕种。
等汉人一路南下,消化完百越来到这里时,数百万的京族人早己扎下了根。
“安南的蛮夷会种稻谷,数量还多。除了以势强压,别无他法。”
“然以势强压,明谋也。料想数百年内,应能规划安南众蛮。”
李隆基对大唐是实力很有信心,数量多又如何,比种田,谁还能比得过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