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十西年春,玄龟岛的礁石被晨雾笼罩,宛如一只蛰伏在太平洋上的巨龟。朱成鍨裹紧沾满海盐的披风,望着沙滩上横七竖八的木船残骸——那是他们登陆时遭遇风暴的见证。三个月前,当他带着八百移民和三艘商船抵达这里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沃土,而是肆虐的飓风与嶙峋的火山岩。
"世子!矿脉勘探队回来了!"小厮气喘吁吁的喊声打断思绪。朱成鍨踩着滚烫的火山石奔去,只见勘探队长王铁匠举着一块黑亮的矿石:"殿下,找到了!这含铁量至少七成,比大明的普通铁矿还好!"众人欢呼声响彻山谷,却难掩声音里的疲惫——自登岛以来,己有三十余人因瘴气、伤病倒下。
开发远比想象中艰难。岛上淡水稀缺,他们只能在雨季用天工院带来的陶制储水器收集雨水;热带丛林里毒虫肆虐,随行的郎中耗尽了带来的药材,不得不尝试用土著草药治病。朱成鍨带头砍掉长发,与工匠们搭建简易房屋,将《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技术一点点付诸实践。
"殿下,粮食撑不过半月了。"粮仓管理员的汇报如重锤砸在心上。朱成鍨望着试种失败的稻田,枯黄的秧苗在海风中摇曳。突然,他想起天工院赠书里记载的旱稻,当即召集老农:"把剩下的种子全换成旱稻,挖蓄水池,用蒸馏海水的法子灌溉!"
转机出现在一场暴雨后。朱成鍨在巡查矿洞时,发现岩壁缝隙渗出的水流异常清澈。"这是山泉水!"他狂喜地捧起水痛饮。顺着水脉挖掘,三天后,一口甘甜的山泉喷涌而出。消息传开,移民们跪地叩谢苍天,却不知这位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宗室子弟,己连续七天守在施工现场。
随着铁矿开采步入正轨,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没有合适的熔炉,他们就用火山石堆砌;缺乏运输工具,便用天工院带来的滑轮组改造木车。当第一炉铁水在简易熔炉中翻滚时,朱成鍨的双手布满燎泡,却笑得像个孩童。但很快他意识到,仅凭人力,根本无法将矿石运往大明。
"造木船!"朱成鍨在临时议事厅拍板。可岛上缺乏造船的硬木,唯一的办法是砍伐火山深处的千年古木。那里盘踞着当地人传说中的"食人藤",但为了生路,三十名青壮手持天工院特制的钢刀,毅然踏入密林。七天后,当他们浑身是伤地拖着木材归来时,身后还跟着几个好奇的土著少年——这是移民们第一次与岛上原住民接触。
通过手势和简单的图画,朱成鍨与土著建立了初步信任。他教他们使用铁器,换来岛上特有的香料与橡胶。当土著酋长将象征友谊的贝壳项链挂在他颈间时,朱成鍨知道,真正的转机来了。
一年后的清晨,玄龟岛码头人声鼎沸。五艘满载铁矿石的商船即将启航,船舷上"玄龟号"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朱成鍨抚摸着腰间的玉佩——那是临行前朱允熥所赠,上面刻着"敢为天下先"。"启航!"他一声令下,号角声划破长空。
与此同时,应天府的太平经略司内,朱允熥展开玄龟岛的来信。信中详细记录着开发历程,末尾附着一份贸易清单:"己产出精铁三千担,橡胶五百斤,愿以十倍市价售予朝廷......"他望着舆图上玄龟岛的标记,嘴角泛起欣慰的笑意:"传旨,封朱成鍨为玄龟侯,其治下子民免五年赋税!"
消息传回岛上,移民们在新建的大明庙里焚香叩谢。朱成鍨站在铁矿场的高台上,看着矿工们操作着改良后的蒸汽挖矿机,远处的旱稻田翻起金黄的波浪。曾经荒芜的岛屿,如今炊烟袅袅,工坊的叮当声与海浪声交织成曲。
夜幕降临,朱成鍨在简陋的书房里写下家书:"父王,儿臣终于明白陛下深意。这里不是流放之地,而是让宗室子弟证明自己的考场。待他日归乡,儿臣要让您看看,玄龟岛如何成为太平洋上的明珠。"窗外,月光洒在新竖起的灯塔上,指引着往来商船的航路,也照亮了大明海外拓荒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