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皇宫内,金碧辉煌,殿中烛火摇曳。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望向下方的刘彻,缓缓开口:“皇叔,朕近日听闻一件事,若大秦帝国与大乾携手一同攻打汉中城,依你之见,这场战事胜负会如何?”
刘彻微微皱眉,神色凝重,略作思索后,拱手行礼道:“陛下,汉中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天汉’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大秦帝国兵力雄厚,军法森严,其士卒久经沙场,战斗力不容小觑。大乾亦是幅员辽阔,能人辈出,军队实力同样不可轻视。”
“然而,若二者联手进攻汉中城,虽看似势不可挡,但其中隐患亦不少。大秦与大乾向来立场不同,此次合作难免貌合神离,指挥调度恐难统一。且汉中城的守军必定拼死抵抗,凭借地利之便,可增加敌军攻城难度。再者,后勤补给也是一大问题,长途征战,粮草运输艰难。”
“所以,综合来看,若大秦与大乾不能齐心协力,消除内部矛盾,汉中城并非毫无胜算,胜负尚难定论。”皇帝听闻,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皇帝沉默良久,而后轻咳一声,说道:“皇叔言之有理,朕也这般认为。只是朕担心,这两大强国若真起了心思要拿下汉中城,就算最终失败,朕欲派使者前往大秦与大乾,许以重利,劝其放弃此念头,皇叔意下如何?”刘彻再次行礼,恭敬答道:“陛下圣明,此计甚好。但陛下需慎选使者,此人不仅要能言善辩,更要洞悉人心,熟知两国国情,方能达成陛下所愿。”皇帝颔首,表示认同,“皇叔所言极是,朕心中己有几个人选,待明日早朝再与众卿商议定夺。”
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一小太监匆匆跑进来,跪在地上禀报道:“陛下,不好了,边境急报,大秦己派遣先锋部队向汉中城方向进发了。”皇帝脸色一变,站起身来,“皇叔,看来此事己在眉睫,朕即刻召集大臣商议应对之策。
大汉帝国长安皇宫的大殿内,金銮宝座上的皇帝面色凝重,目光扫向殿下群臣。“如今大秦帝国和大乾帝国联手攻打汉中,局势危急刘彻,你且说说,我大汉该如何从这三方纷争中谋划破局之策?”
被点名的大臣刘彻,身形修长,一袭紫袍加身,气宇不凡。他从容上前,拱手行礼后,神色镇定地开口:“陛下,大秦与大乾联手,看似来势汹汹,但两国必有各自的盘算。我们可先派遣使者,秘密前往两国营帐。对大秦,可晓之以理,提及昔日边境贸易互利之事,暗示若其执意与大乾联盟,我大汉或转向支持大乾,大秦恐难独吞汉中利益;对大乾,则动之以情,忆起过往互通友好,表明若大乾与大秦联手灭我汉中,日后大秦壮大,大乾亦有唇亡齿寒之忧。
与此同时,我大汉暗中调兵遣将,在汉中周边险要之地设伏。若两国因我方离间之计而生嫌隙,联盟松动,我军便寻机出击,坐收渔翁之利;若两国依旧齐心,我军凭借天险也可暂保汉中不失,再寻其他转机。如此,或可化解此次危机,保我大汉疆土安宁。”皇帝听后,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皇帝思考片刻后,朗声道:“皇叔此计甚妙,朕准了。”随后,他挑选了两名得力之人分别出使大秦与大乾。
数日后,出使大秦的使者归来。他满脸喜色地回禀:“陛下,大秦那边似有动摇,军中将领多有担忧我大汉转而助大乾之事。”众人面露欣喜之色。
可还未等高兴太久,出使大乾的使者也回来了,却是一脸沮丧:“陛下,大乾帝主意己定,丝毫不为所动,且加快了进军速度。”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刘彻却冷静道:“陛下莫慌,大乾虽不为所动,但大秦既有顾虑,联盟便不稳。我们按原计划在汉中周边埋伏重兵,只要大秦有所迟疑,大乾独自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那时便是我们的机会。”
皇帝深以为然,下令加紧部署。当大乾大军来到汉中城下,发现大秦的支援总是慢半拍,而城中汉军顽强抵抗。随着时间推移,大乾兵力损耗严重。这时,隐藏的汉军杀出,大乾腹背受敌,慌乱撤军。大秦见状,也只能退兵。大汉成功化解危机,朝堂上下欢呼雀跃。
皇帝大喜之下,决定犒赏众臣。在庆功宴上,酒过三巡,刘彻站起向皇帝敬酒。“陛下,此次虽退敌成功,但仍需警惕。大秦与大乾此番受挫,他日必卷土重来。”皇帝放下酒杯,严肃地点头称是。
不久之后,皇帝下旨令刘彻负责整军备战之事。刘彻西处寻访贤才,招募勇士,同时改良兵器制造工艺。
一日,探子来报,说大秦国内部发生动乱,似乎是因为之前汉中之战失利,贵族们互相指责,民怨沸腾。刘彻赶忙进宫面圣,建议趁机联合一些大秦的反对势力,削弱大秦国力。皇帝认可了这个提议并命刘彻着手安排。
刘彻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大秦一股强大的反叛力量,给予他们物资和军事上的支持。大秦陷入内乱之中,一时间无力对外扩张。
大乾看到大秦内乱,也不敢轻易挑起事端,反而主动派人前来与大汉修好,表示愿意签订和平协议。从此,大汉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刘彻成为百姓口中传颂的英雄人物,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