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第2章 金殿应对,诗惊鬼神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朱标,父皇跪求别造反
作者:
山友山
本章字数:
6528
更新时间:
2024-12-18

奉天殿内,气氛一时凝滞如霜。

朱雄这一愣怔,却让龙椅上的朱元璋捕捉到了一丝异样。这诗是好诗,豪情万丈,意境深远,但似乎……出现得有些不合时宜。

朱雄心中快速思忖,此诗的作者,乃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位诗人!如今可是洪武十年,若将此诗和盘托出,岂不坐实了自已“妖孽”之说?

可若答不上来,或答错了,岂不显得自已这太子太过无能?更何况,自已脑海中还留有原主朱标的意识,正暗中窥伺。

“怎么,标儿答不上来?”

朱元璋见朱雄沉默不语,浓眉微蹙,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朱雄心中一凛,连忙收敛心神,朗声答道:“回父皇,儿臣以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句虽好,却少了一份吞吐宇宙、睥睨天下的霸气。儿臣斗胆,欲续上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最后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朱雄说得又快又急,将那欲扬先抑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自已的“谦逊”,又吊足了朱元璋的胃口,更重要的是,为自已争取了思考的时间。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诧异,随即又被浓浓的兴趣所取代。那张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脸上,竟罕见地露出了一丝笑容,像极了一位普通的父亲看着自已争气的儿子。

“哦?标儿有锦绣诗句?说来与朕……与咱听听!”

朱元璋本想说“说来与朕听听”,但一想到眼前这个是自已最疼爱的儿子,便立马改了口,变成了亲切的“咱”。

朱雄心中暗喜,看来自已的策略奏效了!他轻咳一声,润了润嗓子,用一种抑扬顿挫、铿锵顿挫的语调吟诵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最后一句,朱雄特意加重了语气,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在大殿内久久回荡,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整个奉天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被朱雄这句诗给镇住了,包括龙椅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脸上,先是震惊,然后是狂喜,最后化为一阵畅快淋漓的大笑,声震屋瓦。

“哈哈哈哈!好!好一个‘犹能簸却沧溟水’!咱的标儿,真乃大才也!”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霍然起身,龙行虎步地走到朱雄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毫不掩饰自已的赞赏之情。

一旁的宦官也是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从未见过陛下如此失态,更从未见过陛下如此夸赞过一个人,哪怕是太子殿下!

“父皇谬赞了,儿臣愧不敢当。”

朱雄表面上谦虚,心中却乐开了花。他知道,自已这一关算是过了,而且还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

“咱的标儿不必过谦。这首诗,是你自已作的?”

朱元璋上下打量着朱雄,目光中充满了探究。这首诗的格局和气魄,可不像是出自一个久病在床的年轻人之手。

朱雄心中一紧,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很难瞒过朱元璋这个老狐狸。

“回父皇,这首诗……是儿臣偶然所得。”

朱雄决定实话实说,反正这首诗也不是他写的。

“偶然所得?从何处所得?”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如鹰隼一般,似乎要将朱雄看穿。

“这……”朱雄故作犹豫,吞吞吐吐,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说!”朱元璋加重了语气,声色俱厉,不容置疑。

“回父皇,儿臣前几日身体不适,昏睡之中,偶入梦境。梦中有一白发老者,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自称……自称是六百年后的朱家后人。”

朱雄一边说着,一边偷眼觑着朱元璋的表情,暗中观察。

“这老者在梦中与儿臣相谈甚欢,传授了儿臣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

儿臣醒来后,只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才能接上父皇的上句。”

朱雄说到这里,故意顿了顿,给朱元璋留下消化的时间,顿了大约几息,观察朱元璋的面色。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朱雄话中的真假,眉宇间尽是思索之色。

“父皇若是不信,儿臣还可将梦中所学,一一展示给父皇,以证清白!”

为了增加可信度,朱雄决定主动出击,眼神无比坚定。

“哦?那你且说说,那老者还教了你何等学识?”朱元璋饶有兴趣的问道,他倒要看看,这个“六百年后的朱家后人”,究竟有何本事!

“那老者教儿臣的东西可多了,比如如何制造玻璃,如何提高铁的产量,如何改进农具,如何……”

朱雄一口气说了许多,而且越说越兴奋,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般。

“够了!”朱元璋突然厉声打断了朱雄的话,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审视,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标儿,你可知欺君之罪,当如何处置?”

大殿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如同一根绷紧的弦,一触即发。一旁的宦官吓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浑身如筛糠般瑟瑟发抖,额头上冷汗涔涔而下。

朱雄心中一惊,暗叫不好,难道自已说得太多,反而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他强作镇定,躬身说道:“儿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假,还请父皇明鉴!”

“那你倒是说说,何为玻璃?何为生铁熟铁?咱从未听说过什么六百多年后的老头,你怕不是被什么妖人给迷惑了心智?!”

朱元璋步步紧逼,目光如炬,声音也越来越严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父皇明鉴,儿臣所言,皆为事实!”朱雄再次解释,同时也在脑海中快速思考着应对之策,他突然瞥见一旁跪在地上的宦官,灵机一动,“启禀父皇,儿臣有人证!”

“人证?何人可证?”朱元璋声若洪钟,在大殿内回荡。

“正是为儿臣引路的王公公!那王公公,我问你,你适才在东宫,可曾听见我作诗一首?”

朱雄转身,看向跪在地上的宦官,厉声问道,声色俱厉。

那宦官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此刻突然被点名,更是惊恐万分,连忙叩头如捣蒜,答道:“回……回禀陛下,太……太子殿下确在东宫吟诗一首,奴婢……奴婢也听到了,听得真真切切。”

“可听清了?”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威严,让人不寒而栗。

“回……回禀陛下,奴婢只听清了最后一句……犹能……犹能簸却……沧溟水……”

王公公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声音都在颤抖,身体更是抖个不停。

“父皇,您听到了,王公公可以作证!”

朱雄连忙说道,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他看了看朱雄,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王公公,一时间也难以判断真假。

“罢了,此事暂且不提。”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朱雄,毕竟这是他最疼爱的儿子,语气也缓和了下来,“标儿,你且将那老者教你的东西,详细写下来,呈给咱过目。”

“儿臣遵旨!”朱雄连忙应道,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嗯,你身体初愈,还需静养,就先回去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朱雄退下。

“儿臣告退。”

朱雄如释重负,躬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开了奉天殿。

出了奉天殿,朱雄才发现自已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了。他长舒了一口气,抬头望向天空,一朵白云飘过,如同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

今日这一番对答,虽然惊险,但也让他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知道,自已必须尽快适应这里的一切,利用自已的现代知识,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并逐步实现自已的抱负。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朱雄沿着来时的路,走回了东宫。

一进东宫,他便吩咐所有的宫女太监退下,只留下心腹宦官王忠。王忠跟在朱雄身后,将其他太监宫女都遣散,然后关上了东宫的大门。

“王忠,你可知,咱大明朝的科举,都有哪些科目?”

朱雄坐在书桌前,一边研墨,一边问道。这王忠是原主朱标的心腹太监,也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回禀殿下,咱大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目以四书五经为主,兼考策论、诗赋等。”

王忠躬身答道,态度恭敬,小心翼翼。

“只有这些?”

朱雄眉头微皱,这和他印象中的明朝科举,似乎有些不同。

“回禀殿下,还有算学、律法等科目,但并非必考。”

王忠补充道,声音低沉。

朱雄点了点头,心中若有所思。他记得,历史上的明朝科举,到了中后期,八股取士,内容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如果自已想要改变这个时代,或许可以从科举入手……

他拿起狼毫,在一方澄心堂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科”字,笔走龙蛇,然后又在旁边写下了“理”、“化”、“生”三个小字,字体清秀飘逸。这是他未来计划的第一步……

正当朱雄沉浸在自已的思绪中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

“太子哥哥可在?”

朱雄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穿淡绿色衣裙的少女,正俏生生地站在门口。少女约莫十五六岁年纪,身段婀娜,步履轻盈,容貌清丽秀美,气质出众,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明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朱雄一怔,脑海中关于原主朱标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这少女,竟是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常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