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老师在讲台上推导着复杂的电磁感应公式。粉笔划过黑板,发出沙沙的声响。
周屿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是整齐的板书抄录。但在页边空白处,一支黑色的笔无意识地画着:先是几个零散的、代表云朵的圆弧,然后,流畅地勾勒出一个名字——林晚。
笔尖停顿在那个“晚”字的最后一捺上,微微用力,留下一个清晰的墨点。
这个名字,像一片羽毛,轻轻地、持续地搔刮着他的心湖。不再是模糊的“看云女孩”,不再是后台里一个匿名的“W”。她是高二(七)班的林晚,语文课代表,喜欢聂鲁达的诗,习惯在星期三的傍晚,坐在篮球场看台的高处,安静地凝望天空。
他想起昨天在走廊“偶遇”时,她抱着书匆匆离去的背影。那米白色的裙角,在午后阳光里划过一道轻盈的弧线。还有更早之前,在篮球场看台上,夕阳为她镀上金边的专注侧脸。
“鲸鱼云的比喻很妙……”
“孤独,有时是共享宁静的前提……”
他昨晚回复她私信时敲下的字句,此刻在脑海中回放。当时写下这些话,是基于理性分析和一种…奇异的共情。但此刻,当这些话语与“林晚”这个具象的名字和身影联系起来时,它们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更具体的温度。
“周屿!”物理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警告的意味,“这道题的受力分析,你来说说看。”
周屿从容地站起身,目光扫过黑板上的图示,思路清晰:“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根据右手定则,电流方向是……” 他的回答准确无误,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走神的痕迹。
坐下后,他翻过一页新的笔记纸。物理公式再次占据主导。但那个名字带来的微妙涟漪,并未完全平息。
他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关于林晚的零星信息。
课间操时,七班的队伍离得不远,他能看到她做操时微微抿着嘴的认真侧脸。
中午食堂,他“巧合”地排在离她不远的位置,看到她点了一份清淡的蔬菜和米饭,和苏晓琪坐在一起,安静地听着对方眉飞色舞地说话,偶尔点头,嘴角带着浅笑。
放学时,他有时会刻意晚走几分钟,看到她和苏晓琪一起走出教学楼,然后在岔路口分开,她独自走向图书馆或者看台的方向。
这些观察像零散的拼图碎片,被他不动声色地收集起来。他并未试图靠近,只是像一个严谨的观测者,记录着目标天体的运行轨迹。
他知道了她偏爱靠窗的位置,知道了她走路时习惯微微低着头,知道了她似乎不太喜欢人群过于密集的地方,知道了她在朋友面前虽然安静,但笑容很温暖。
“林晚……” 他在心底又默念了一次。这个名字,连同那个在云端之下安静存在的身影,悄然在他原本只有公式和星图的世界里,占据了一个小小的、却越来越难以忽视的角落。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要了解更多的冲动,在冷静的表象下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