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宋

第二十九章 急使

加入书架
书名:
燔宋
作者:
缥缈峰下一粒沙
本章字数:
4942
更新时间:
2025-07-01

刘韐欲言又止,但又不知该说些什么,抱了拳,便打算离开了。

只是在离开之前,他想起了一件事。

“不知你对前任守御印象如何?”刘韐回身问道。

“将军不知?”张伯奋心中奇怪,难道他没见过前任守御?

“前线战事紧急,老夫领了差事便出宫了,所以不曾见过。”刘韐坦诚道。

不是他不想去了解前守御,就如他所说,眼下朝廷都乱了,宋钦宗召见他都是火速提干,哪里有时间说一些旁的事情。

刘韐来到宣化门时,也只有在军事会议上听张叔夜提起过,眼下南熏门执行的军事计划是前守御与他一同商议制定的。

得到这个消息,刘韐越加对这个前守御有了兴趣。

“前守御名叫范衍,原是军器监七品监丞。”

“宣化门失守后,是他带领八百衙兵为先锋,这才收回了失地。”

“也因为如此,范大人被破格提拔为南壁守御。”张伯奋明白回话。

宣化门城破时,张伯奋的部队被乱军冲散了。

范衍带人赶到时,他们营也是第一批跟随范衍反攻宣化门的部队。

后面的东外大街争夺战,宣化门守城战他都有参加,所以他才对范衍如此了解。

“范衍……”刘韐听到这个名字,感觉十分陌生。

他戎马一生,没听说过汴梁还有这么一号人物啊。

还是个不入流的七品军器监监丞,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造化。

“就是政和八年探花郎范衍啊。”张伯奋看老将军不知其人,便提醒道。

范衍这个名字若不是京师人还真没几个人听说过。

而范衍在京师出名,也只不过是当初的狂妄恶名罢了。

更何况当年的科举才子仕途尽毁一贬再贬,这么多年过去,也就没人记得他了。

“政和八年?”刘韐喃喃自语还是想不起来什么有用的信息。

“郓王考中状元那年。”张伯奋再次提醒。

提范衍没人知道,可说起郓王,朝里朝外应该没有几人不知当年事。

那年科举可是发生了两件天大的事,一件是郓王中考人尽皆知,另外一件就是探花郎被贬翰林院重修,言官大夫对其口诛笔伐。

“哦……那年郓王中考,太上皇怕有失公允便重点了状元,这事老夫记得。”刘韐恍然。

原来这个范衍就是当年在大殿上把宋徽宗以及一众群臣骂的狗血淋头的范探花。

难怪他记不得了,这都是八年前的旧事了,他一个地方州官,怎么可能了解的那么清楚。

“是啊,那年若不是郓王中了状元,怕是就没有现在的范守御了,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张伯奋唏嘘不己。

他还真没有瞎说,当年范衍在大殿上把朝廷上下骂的一分不值,多少人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蔡京更是放出狠话,要杀范衍全家。

要不是那年郓王隐瞒身份参加科举还考中了状元,徽宗欢喜的紧。

范衍那颗脑袋早就被高俅砍去当球踢了。

也是因果循环,徽宗当年的网开一面,竟保下了如今镇守京师血战金军的范守御。

“此子有大才啊……”刘韐听到这里,心结也解开了。

难怪官家会改变策略,更是重新启用了他。

看样子这背后,定是这个范衍在推波助澜。

“急递!急递!急递!”

“快让开!”就在刘韐与张伯奋说话的间隙,一个浑身是血的红翎急使策马冲进宣化门,一路向内城疾驰。

“是红翎急使!竟然是红翎急使!”正在驻防的宋军将士看到一匹快马入城,激动的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金军围城己有数月,汴梁与外界的联系早己断绝。

这突然冲进城来的红翎急使,怎个不叫守城官兵骇然。

“快让开一条路,让急使通过,快让开!”张伯奋飞奔过去急让兵士们闪开一条道路。

他非常清楚,这个时候有急使入城,定是军事急报。

再看红翎急使那满身的血背上插着的箭矢,怕是外围宋军为了将军报送进城来定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一路拼杀,不知有多少骑手死在了突围的路上。

官兵们看到红翎急使疾驰而过,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

有红翎急使入城,说明在金军的重重包围下,有宋军部队正在向京师前进!

这说明他们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更不是在孤军奋战!

汴梁有援军!有援军!

“兄弟,你是哪个部队的?!”

“外面有援军吗?有援军往这赶吗?”

“兄弟坚持住!”将士们己经疯狂,他们追赶着飞奔的战马,死命嚎叫着询问城外的情况。

而红翎急使不发一言,他的任务是将军报送到皇帝的手中,他没有多余的体力去回答任何人的问题,他的身体己经千疮百孔,他要坚持住,不然他的兄弟们就白死了!

张伯奋目送着鸿翎急使快马离开,可就在战马飞奔而过时。

马上骑士从挂钩上取下两个皮质包裹,奋力扔向张伯奋!

张伯奋一把接住,打开一看瞬间愣在了原地。

“南军三营,崇州肖家村肖二郎在不在……”张伯奋激动的双眼通红,颤抖着手嗓音嘶哑的再次大喊到,“崇州肖家村肖二郎在不在?!”

将士们听到这声质问,多少人竟同样红了双眼。

家信……是家信!

“肖二郎!”

“肖二郎!”宣化门下上千将士呼喊着信封上的名字。

可一刻钟过去,没有叫肖二郎的人出现。

“江南道下姚村齐大友,齐大友!”张伯奋拿起另一封信,念出了上面的名字。

可将士们传话开来,还是无人上前认领。

得知有家信入城的兵士都聚了过来,那些还没来得及撤去内城的兵士也飞奔着跑到宣化门下等待这自己的名字被念出来的那一刻。

“刘大志!”喊话再次响起,兵士们一个传一个,叫着刘大志的名字。

而这一次,张伯奋终于等来了回应。

“有!在这呢!我在这呢!”只听远处一道撕心裂肺的嚎叫传来,人未到,千里思亲的心却己经到了。

只见刘大志连滚带爬的挤开人群,将书信接到自己手里,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生怕被别人抢了去。

两个皮包,几百封信,张伯奋念到最后,也只是十数人被叫到了名字。

宣化门下上万的将士,只有这十数人是幸运的。

刘大志是幸运的,他找了一处还算宽敞的地方坐了下来,因为围在他身边的战友实在太多了。

他们都想听听家乡送来的消息,更想知道家乡的人过的如何。

就算这封信不是寄给自己的,也无所谓,因为写封信是从汴梁城外来的。

刘大志颤抖着手拆开信封,无比珍惜的抽出里面的信。

摊开信件,他还用手掌一遍又一遍的压平折痕。

可上面的字,他却一个都看不懂。

“谁认识字?谁?”刘大志西处张望,只求有个认识字的帮他读一读信上的内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