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留言只有两行字:
> “我知道我很普通,也做不好很多事,
但我没放弃每天试着变得更好。”
林珂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没太在意,
只是觉得这是一句很常见的自我鼓励,
但第二天,她在邮箱里看到了同一个人发来的附言:
> “你会画一个,不够好、但每天都在努力长大的她吗?
她不聪明、不特别、没有被偏爱,
但她从不偷懒地生活。”
这封邮件的结尾,署名是——“小温”。
—
林珂决定去找她。
小温,24岁,刚刚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不久。
她的简历没有名校,没有亮眼经历,
大学期间兼职了西份工作,毕业后靠自己在一线城市租了十平米的小房间。
她不是“闪光型”的女孩,
不活跃、不会说漂亮话,不善于交际。
她是那种——
第一次做项目会错步骤、第一次开会会紧张到忘词、
第一次写文案被改得体无完肤,还会小声说一句“对不起我再改”。
但,她从不推脱。
—
林珂采访她时,她刚做完一个加班到深夜的文案。
她笑着说:“我不是天赋型的选手,所以只能靠多做一点,慢一点。”
她打开她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学习记录、错别字汇总、改稿思路、词语替换列表。
她说:“我以前很怕被批评,现在还是会难过,但不会停。”
她不是不难过,她只是——不会因为难过而不成长。
—
有一次,她被主管当着全组批评,
那天下班她一个人走了很远,路灯把她影子拉得很细长。
她没有哭,只是在便利店里给自己买了杯热豆浆,
然后在备忘录里写下一句:
> “别人有别人擅长的,我慢一点没关系,
我明天再试一遍。”
—
她说:
> “我每天都在变好一点点,
哪怕很慢,哪怕别人看不出来,
我自己知道,我在努力地成为——
不让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
林珂那一刻想起,
她曾采访过无数“成功女性”,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但这一次,她想画的,是一个普通、缓慢、但执拗地前进的她。
—
林珂为小温画了一幅画。
没有高光时刻,没有聚光灯,
画的是一间杂乱的小房间,
桌上摊着打开的笔记本、红蓝笔、泡面、旧掉的水杯,
她穿着松垮的T恤,盘腿坐在床边,
头发乱着,眼睛专注地看着屏幕,一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字。
她的房间只有一盏台灯,
可那盏灯,照着她的背影,就像她身上微弱但不灭的光。
画名是:
> 《她慢,但没有停》
副题写道:
> “她没有闪光的履历,也没有幸运的捷径,
她只是每天都在试着做好一点,稳一点,努力一点。
她知道自己不够好,
但她也从不放弃变得更好。”
—
展出那天,一位应届生看完后,留言写道:
> “我不是最聪明的,也常常跟不上别人的节奏,
但这幅画让我觉得,
原来‘努力变好’这件事,也是种能力。”
—
林珂补画一幅。
这一次,她画的是地铁上的她。
清晨六点,她站在车厢里打着草稿,
车窗外是未亮的天色,
她背着普通的帆布包,
脸上带着倦意,但眼神清澈。
没有人注意到她,
但她正在一点一点地,把日子过出轮廓。
画名是:
> 《她不够好,但从没停过变好》
副题写道:
> “她不会一夜逆袭,不会成为焦点,
但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的缓慢生长,
一寸一寸,踏实而安静。
也许很久以后,她会突然回头发现,
自己己经,比当初好了很多。”
—
林珂在画册背页写道:
> “她不够好,但她不怕慢,
她只怕自己不走。
所以她每天都走,哪怕很慢,
她也朝着更好的自己,一步一步靠近。”
> “世界可能不记得她,
可她会记得自己,努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