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上流光

第66章 资金筹措

加入书架
书名:
杼上流光
作者:
王言甫
本章字数:
2968
更新时间:
2025-07-08

窗外的梧桐树在夏日的微风中沙沙作响,1977年的晨光斜斜地照进纺织厂筹备办公室斑驳的玻璃窗。林砚舟握着钢笔的手微微发颤,账本上那行醒目的赤字数字刺得他眼睛生疼——距离纺织厂开工,还差整整二十万元。

"老林,县里的纺织机订单己经排到三个月后了。"沈知夏抱着一摞文件推门而入,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再筹不到钱,咱们连厂房地基都打不起来。"她将文件重重放在桌上,纸张碰撞的声音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林砚舟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拭镜片上的雾气:"把咱们两家的存折都取出来吧,能凑多少是多少。"他想起妻子藏在樟木箱底的陪嫁镯子,那是母亲临终前传给儿媳的物件,此刻却成了不得不割舍的"流动资金"。

两人骑着二八自行车,顶着烈日跑遍了市区的储蓄所。当最后一张存折上的数字变成零,他们数着皱巴巴的钞票,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元。沈知夏的白衬衫早己被汗水浸透,后背印出深色的地图状痕迹:"银行那边有消息了吗?"

"信贷科王科长说,要等上级审批。"林砚舟抹了把脸,喉结上下滚动,"可咱们等不起啊,设备厂催着交定金,施工队天天来问什么时候开工。"

回到办公室,他们翻出厚厚的通讯录,开始挨家挨户给潜在合伙人打电话。第五个电话打给城南百货公司的张经理时,听筒里传来不耐烦的声音:"现在到处都在搞建设,我们的资金也紧张得很!"林砚舟握着听筒的手青筋暴起,却还是赔着笑:"张经理,咱们这个纺织厂建成后,布料优先供应贵公司......"

经过半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三位合伙人答应注资。然而就在签协议的前一天,五金厂的李厂长突然变卦:"老林,不是我不帮你,厂里新接了军品订单,实在抽不出钱了。"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砸得林砚舟眼前发黑。沈知夏连夜起草新的计划书,将厂房规模缩小三分之一,设备采购也换成国产简化型号。

银行贷款的审批更是一波三折。信贷科要求提供详细的设备清单、原材料供应合同,甚至连工人培训计划都要逐项核查。林砚舟和沈知夏白天跑厂家要证明,晚上在办公室整理材料,常常忙到路灯都熄了。有次沈知夏因为低血糖晕倒在打字机前,额头磕出淤青,却在醒来后笑着安慰林砚舟:"就当是给纺织厂的'开工见红'。"

最艰难的时刻,是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施工队因为迟迟拿不到预付款,要撤走全部工人。林砚舟冒雨赶到工地,泥水溅满裤腿,他站在脚手架下,声音被雨声吞没:"再给我们三天时间!"雨水混着泪水从他脸上滑落,他第一次尝到了绝望的滋味。

转机出现在第八次拜访银行时。信贷科新来的年轻干部小陈仔细研究了计划书,被他们的执着打动:"林师傅,你们这个项目确实有可行性。但贷款必须专款专用,我跟你们一起监督资金使用。"这个意外之喜让林砚舟紧紧握住小陈的手,久久说不出话。

合伙人那边,沈知夏带着修改后的计划书,在副食品公司的办公室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当她终于说服负责人签字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天边染成绚丽的橘红色。她骑车经过护城河,忍不住哼起了《歌唱祖国》,车轮溅起的水花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资金陆续到位的那天,林砚舟和沈知夏站在空旷的工地上,看着第一车混凝土倒入地基。起重机的轰鸣声中,沈知夏突然说:"老林,等厂子建起来,咱们一定要在门口种棵玉兰树。"林砚舟望着她晒黑的脸庞,重重地点了点头。远处,满载纺织设备的火车正鸣着汽笛,缓缓驶向这个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工地。

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资金攻坚战,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与毅力,更见证了那个年代普通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当纺织厂的第一匹布料下线时,人们或许不会记得那些焦灼的夜晚和奔波的足迹,但那台日夜轰鸣的纺织机,会永远诉说着创业者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的故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