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苏月己经带着几个村民把第二批果脯、罐头和豆制品装上了板车。前一批货在集市上卖得干净利落,连预订都没来得及全接下。这次准备更充分,品种也多了几种新尝试的腌菜和蜜饯。
阿牛一边捆扎着最后一根麻绳,一边笑呵呵地说:“这回咱们可得早点到,不然好摊位又被占了。”
“嗯。”苏月应了一声,目光扫过众人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她心里也有些激动,但更多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自从作坊建起来后,村里不少人都主动参与进来,有的负责采摘,有的帮忙加工,还有人专门学着记账算账。这一趟要是再成功,桃源村的副业就真正能撑起半边天了。
集市比上次热闹得多。听说今天有县里大官家要办宴席,临时采买的人也多。苏月选了个靠街心的位置,将几样主打产品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又用红绸布包了几份小样,准备给路人试吃。
刚摆好摊子,就有几个小孩围着看,嘴里首咽口水。王婶笑着递过去几块杏干,“尝尝吧,甜得很。”
孩子们一哄而上,吃完还嚷着再来一块。旁边的妇人们听见动静,纷纷凑过来问价。苏月见状,赶紧招呼大家围成一圈,自己站出来介绍道:“这是我们桃源村自家种的果子,用灵泉水泡过,晒干制成的果脯。味道清甜,不腻口,还能保存很久。”
一位穿蓝布衫的中年妇人接过一块山楂干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哎哟,这味儿真不错!多少钱?”
“三文钱一两,买五送一。”苏月报完价,又补充一句,“要是订得多,价格还能再商量。”
话音未落,旁边一个背着包袱的男子也凑了过来。他拿起一瓶豆豉闻了闻,点头道:“这个豆豉酱香浓郁,跟城里酒楼用的差不多。”
“您懂行。”苏月笑着说,“我们是用老法子发酵,再配上灵泉水洗过的黄豆,做出来的味道确实不一样。”
男子点点头,掏出几个铜板买了两瓶,又叮嘱道:“我家里开饭馆的,回头你们要是能供货,价钱好说。”
苏月一听这话,心里一喜,连忙答应下来,并请对方留下个地址。那人走后,围观的人更多了,摊子前一下热闹起来。
“给我来五包杏干!” “我要三罐豆豉!” “老板娘,这蜜枣能不能便宜点?”
王婶和李叔忙得脚不沾地,一边称重一边收钱,手都快不过来了。阿牛搬着货来回跑,额头上全是汗珠。
苏月站在一旁,一边观察人流走向,一边留意着顾客的反应。她发现有不少人对罐头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带孩子的妇人,觉得这种密封包装的东西带出门方便,又能保存很久。
她当即决定,回去之后要重点开发几款适合儿童食用的小罐头,比如梨膏糖水、桂花藕粉之类的。这样不仅能扩大客源,还能提高利润。
正想着,忽然听见有人喊:“老板娘,这批货我全包了!”
苏月抬头一看,是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人,身后跟着两个小厮,手里拿着算盘和纸笔。他站在摊前,神色认真地打量着桌上的货物。
“您是做什么生意的?”苏月问道。
“我在城东开了间酒楼,最近正好缺些特色小食。”那人笑了笑,“你这些果脯和豆豉都很合口味,我想长期进货。”
“那太好了。”苏月心头一热,“您大概需要多少?”
“先从每月十斤果脯、五坛豆豉开始吧,如果客人反响好,后面可以加量。”
两人很快谈妥了价格和交货方式,那人当场付了一笔定金,还在纸上写下酒楼的名字和地址。王婶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低声对李叔说:“咱们这是真的闯出名堂来了。”
“可不是嘛。”李叔摸着胡子笑,“以前哪敢想,咱还能跟酒楼做生意。”
中午时分,第一批货几乎卖光,剩下的也被几位熟客预订了。苏月清点了一下收入,比上次多了将近一半。她转头看了看忙碌的村民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大家都辛苦了。”她大声说道,“回去后我们得抓紧时间备下一批货,争取下次多带点。”
赵大爷抹了把汗,感慨道:“丫头啊,你真是咱们村的福星。要不是你,谁能想到种地之外还能挣这份钱。”
“是大家齐心协力才有的成果。”苏月谦虚地说,“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穿着华丽锦袍的年轻人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两名护卫。他走到摊前,目光落在那一排整齐摆放的果脯罐头上,嘴角微微扬起。
“这些都是你做的?”他语气随意地问。
“是我们整个村子一起做的。”苏月答道,眼神平静。
年轻人点点头,拿起一瓶罐头晃了晃,又放下。他的目光在苏月身上停留片刻,像是在衡量什么。
“我姓沈。”他说,“听朋友说这里有好东西,特地来看看。”
“欢迎品尝。”苏月递过去一小块蜜枣,“这是我们新做的,加了蜂蜜和桂花。”
沈姓青年接过蜜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眉头微挑:“味道不错。”
说完,他转身对身后的护卫说了句什么,护卫便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子放在桌上。
“这整批货,我都要了。”
苏月一愣,还没来得及开口,旁边己经有村民惊呼出声。这可是整整一大板车的货!
“这位公子……”她迟疑地开口,“您要这么多,是打算……”
“我家夫人喜欢这些小食。”沈姓青年淡淡一笑,“她说想常吃,那就得备足了。”
他说完,朝苏月点了点头,转身离去。护卫们则留下一人,等着交接货物。
苏月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却隐隐升起一丝不安。这个人举止从容,说话却不露锋芒,显然是个有背景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对灵泉的提及太过自然,仿佛早己知晓其中奥秘。
她低头看着桌上那袋银子,指尖轻轻着边缘。这笔交易,或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苏姑娘。”阿牛凑过来,压低声音问,“这人是谁啊?出手这么阔绰。”
“不知道。”苏月摇头,“但往后得小心些。”
夜幕降临,集市渐渐散去。苏月一行人收拾好摊位,推着空板车往村口走去。晚风轻拂,带着些许凉意。她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县城,心里却沉甸甸的。
她知道,随着桃源村的名声渐响,暗中的目光也会越来越多。而她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更加谨慎。
“走吧。”她轻声道,迈步向前。
板车轱辘碾过石板路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