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震惊地站起身,目光如炬,一股强大的威压弥漫整个大殿。
阴影处,一道剑意锁定了赵高,只要他稍有异动或再言不当,便会身首分离。
赵高不停地磕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嬴政没有理会,喃喃自语:“亡秦者胡?亡秦?胡?”他的眼中闪过寒光,继位以来,他倾尽全力打造大秦,甚至牺牲了爱情和亲情,如今竟有人说要亡秦?
“呼!”许久,嬴政平复情绪,看着额头己磕出血的赵高,“罢了,你起来吧。”
赵高如释重负,颤抖着从地上起身。
尽管额头的血迹顺着鼻梁流下,他也不敢擦拭。
此时,他才察觉之前锁定自己的滔天剑意己经消散,但仍不敢轻举妄动,低垂着头站在嬴政身后,屏住呼吸。
片刻后,嬴政平静地开口:“赵高,你觉得这些字迹会是人为刻上去的吗?”
赵高思索片刻,摇头答道:“回禀陛下,臣曾亲眼见过陨石上的字迹,它们与石身浑然一体,绝非人为。”
“北方胡人的威胁日益加剧,人口增多导致资源匮乏。
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富饶的大秦,抢掠百姓,胡贼之名由此而来。”
起初,嬴政并未重视此事。
秦王嬴政认为边境的小 ** 不过是小事,但随着胡人匪患日益严重,甚至开始 ** 村庄和城镇,他开始重视起来。
多次在朝堂上提出北疆征讨计划,却因大臣们以国家初定需休养生息为由劝阻而搁置,但他内心始终存有彻底解决胡患的计划。
今日,听到“亡秦者胡”的预言后,这个计划再次浮现。
在麒麟殿中,赵高退出后,嬴政独自沉思。
阴影中走出一个白衣负剑的人,认为这是武安君白起留给秦国的警示。
就在他们交谈时,侍卫来报章邯归来。
在麒麟殿内,章邯身着黑甲单膝跪拜。
嬴政疑惑其为何如此之快返回,章邯回答说有要事汇报。
“短短时间内,武安君的丧葬之事竟己处理完毕?”章邯听闻此言,苦笑着回答:“陛下,微臣此行至渔阳郡,找到了武安君的埋骨之处。”
“那不过是个简朴的小土丘,背后依着秀丽的青山,前方俯瞰广袤的北疆草原。”嬴政听罢,沉默无语。
武安君选择此处长眠,意义深远啊!
章邯续道:“而在这小小坟丘前,有一年轻人守候。”
“即便微臣也只能遥遥祭拜,不敢过于接近。”嬴政好奇地问:“哦?年轻人?听说武安君并无后代,怎会有人为他守墓?”
章邯点头道:“确实如此。
那年轻人名叫凌琳,是武安君二十年前收养的孩子。”
“他手捧着武安君随身携带的宝剑,静倚在坟前。”嬴政听到这里,心中一震。
凌琳……二十年前……
想到那个时间点,嬴政眼中闪过一抹隐痛。
二十年了,那孩子还活着,也该与凌琳年纪相仿了吧……
嬴政目光 ** ,陷入沉思。
章邯察觉到气氛的变化,脸色骤变,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无意间提及了陛下不愿忆及的往事。
章邯连忙跪下:“陛下,臣失言了……”嬴政被惊醒,摆手示意他起身。
待章邯站起,嬴政饶有兴致地问:“那凌琳有没有说什么?”
章邯愣了一下,没想到陛下对凌琳如此关注。
他摸了摸头,思索片刻答道:“回陛下,那孩子话不多,只有在微臣提议祭拜和修整墓地时说了两句。”
“哦?哪两句?”嬴政追问。
章邯努力回想凌琳的话:
“他说可以祭拜,但修整墓地就不用了。”
“因为亲手挖的坑,就是世上最完美的坟墓!”
“还说……就算白...老头还活着,也不会说一个字的不好……”
章邯复述这些话语时,神情专注。
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凌琳的模样,还有他言谈举止间的神态。
章邯忍不住抬起头,悄悄瞄了一眼嬴政,脑海里不自觉地把两人的脸重叠起来。
太像了!
麒麟殿内,嬴政沉思着这几句话。
口中喃喃:“亲手挖的坑,就是最好的坟墓?……白老头?”
“呵呵,有趣。”
嬴政唇角微扬,尽管从未见过凌琳,仅凭这几句话就确信此人必非常人。
敢称杀神武安君为白老头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殿中,章邯睁大双眼,死死盯着嬴政唇边浮现的一抹笑意。
陛下竟然笑了!
章邯心潮起伏,他与嬴政同龄,任影密卫统领二十多年,却难得见到陛下展颜。
甚至,他对陛下笑的模样己毫无记忆。
现在亲眼目睹,怎能不震撼?
章邯低头思索,莫非是因那叫凌琳的年轻人?
听闻此人的年纪和背景耐人寻味,外貌、神情、语调与陛下极为相似。
即便他不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人,想必也能与陛下意气相投。
或许……能解开陛下多年的心结……
章邯暗下决心,时机成熟定要将凌琳邀至咸阳,让陛下见一面。
“啪!”
章邯猛然拍脑门,神色骤变,一脸严肃。
嬴政皱眉回神。
“何事?”
章邯面容凝重:“臣此次北征,得了一些情报。”
情报二字让嬴政挑挑眉。
章邯此行获取的情报令人不安,似乎关乎……
嬴政听罢,恢复了往日的威严:“说下去。”
章邯随即禀报胡人伪装成匪徒,对边境村寨进行大规模袭击的事宜。
随着章邯的话音落下,嬴政的脸色愈发阴沉。
这种行为显然不是单纯的劫掠,而是别有图谋。
这时,赵高昨日带回的西个字在嬴政脑海中浮现——亡秦者胡!
麒麟殿内寒意骤起,嬴政站起身,手按腰间天子剑,冷声下令:“半个时辰后召开紧急朝会,咸阳城所有官员无一例外。
若有迟到者,格杀勿论!”
……
半个时辰后,咸阳宫麒麟殿内,文武百官齐聚。
文官以李斯、蒙毅为首,武官则由蒙恬和王离领衔。
众人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自古以来,君臣相见分别称为朝和会,统称朝会。
朝会分为大朝与常朝两类:大朝为节庆时皇帝接受群臣朝贺;常朝则是日常政务处理。
……
紧急朝会仅在非常时期召开,比如重大事件或突发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