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总结教训,强化国防
林翰站在密室中央,目光扫过满地散落的兵器与信件。亲卫们己将现场封锁,几名精通情报事务的幕僚正伏案整理内容。他弯腰拾起一封尚未拆封的密函,火漆印上赫然是北境某藩王的徽记。
夜色沉沉,城南巷道寂静无声,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打破沉寂。
“这地方隐藏得极深。”张衡低声说道,“若非我们在审讯东郊俘虏时逼问出线索,恐怕很难发现。”
林翰点头,将密函收入怀中。“通知刑部,彻查与此地有关的所有人等。我要知道,他们背后还有谁。”
张衡应声而去。
翌日清晨,朝堂之上风平浪静,仿佛昨日之事从未发生。林翰依旧身着便服入宫,未带一兵一卒。皇帝召见时神情如常,只问了些边境布防情况,并未提及弹劾一事。
然而,林翰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他召集军中诸将、谋士、工部官员于兵部大堂,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后复盘会议。
“此番大战虽胜,但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林翰立于地图前,声音坚定,“我们必须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方能确保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一名老将皱眉道:“仗都打赢了,还谈什么失败?”
“若非敌军轻敌冒进,我们未必能胜。”林翰首视对方,“你我都清楚,边关防线脆弱不堪,兵力调度迟缓,补给线屡遭破坏,这些都不是偶然。”
厅内一时沉默。
“我建议,先从几个关键战役入手分析。”张衡开口,“比如北岭之战为何敌军能绕过我军斥候突袭粮道?再比如东郊一役,敌军骑兵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集结成势?”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会议持续整整一日,最终梳理出数项重大问题:边防设施陈旧,难以抵御现代化进攻;军队通讯手段落后,影响指挥效率;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导致前线时常断粮缺械;更严重的是,各地驻军缺乏统一调度机制,形不成合力。
“这些问题,必须一一解决。”林翰在会议尾声总结道,“否则,下一次战争来临,我们或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接下来数日,他亲自组织团队,逐项评估各项国防短板,并着手制定强化方案。
财政大臣面露难色:“大人,国库虽有盈余,但重建工程浩大,若再拨款用于军事改革,恐怕会拖慢民生恢复进度。”
林翰早有准备,取出一份详尽的预算分配表。“我会协调工部与户部,优先保障基础建设。同时,我会推动军工生产,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
财政大臣翻阅表格,眉头渐渐舒展。“若真能做到这般精细,倒也不是不可行。”
与此同时,林翰也在动员各级官员与军队将领。
他在京畿各营亲自演讲,向士兵们讲述现代战争的特点与应对方式。“你们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士,而是掌握火器、铁路、电报的新式军人。未来的战争,不只是靠勇气,更要靠知识与纪律。”
许多将士听得入神。
“大梁要强大,不能只靠一场胜利。”他在一次军议会上说道,“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设立专门的情报机构,还要训练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张衡听后感慨:“您这是要把整个军队彻底改头换面啊。”
“不是改头换面,是脱胎换骨。”林翰语气坚定,“如果我们不主动变革,敌人就会用鲜血教会我们改变。”
随着政策逐步推行,各地开始修建新的防御工事,更新装备,设立通信驿站。原本破败的边关城墙被加固,烽火台旁架起了电报机,马匹与步兵混杂的巡逻队也被整编为配有火枪与手雷的机动小队。
这一切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让朝廷内部那些曾质疑林翰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能力。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来自北境的急报打破了平静。
“敌军主力正在边境集结,似乎有意图南下。”
林翰看着手中情报,眼神冷峻。
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对策。
“现在动手?”有人疑惑,“我们还未完全完成改革,补给也尚未充足。”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选这个时候。”林翰缓缓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早己不是昔日之大梁。”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北境一线。
“命令各路守军加强戒备,同时调派两支新组建的机动部队前往前线。我要让他们知道,这次,我们不会再给他们可乘之机。”
会议结束后,张衡留下。
“您真的打算在这时候迎战?”
林翰望向窗外,天边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又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战争从来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来。”他低声说道,“我们只能比敌人更快一步。”
就在此刻,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一名亲卫冲进门内,神色紧张,“北境急报——敌军前锋己越过边界,正在向我方哨所逼近!”
林翰猛然转身,眼中寒光一闪。
“传令下去,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