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凌晨,A国硅谷的夜色被细雨浸染。斯坦福大学旁的私人停机坪上,一架波音787客机在量子隐身涂层的笼罩下,悄然冲破雨幕。机舱内,十五位顶尖科学家身着普通商务装,将精密仪器和实验数据小心翼翼地藏在特制行李箱中。带队的量子物理专家艾琳·陈紧握着机票,目的地栏赫然写着——南洋新加坡。
"教授,您确定要放弃斯坦福的终身教职?"年轻的助理研究员马克压低声音,"听说星辰集团在搞虚假宣传,他们的芯片技术根本..."话音未落,艾琳便调出一份加密文件,屏幕上闪烁的正是星辰集团第六代量子芯片的核心参数,"这些数据,是沈浩林先生亲自传给我的。"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敬佩,"A国被蒙蔽了,我们不能错过这场科技革命。"
与此同时,在新加坡星达信息科技子公司的新兴产业园区,沈浩林站在悬浮观景台上,俯瞰着灯火通明的科研大楼。园区中央的人工湖倒映着量子计算机的蓝光,百米高的纳米级无尘车间如同水晶宫殿,西周环绕着配备量子网络防火墙的1000平方海景别墅。"他们还有半小时抵达。"王丽娜的全息影像出现在身旁,手中虚拟文件夹不断刷新着最新情报,"A国情报机构还以为这些科学家是去欧洲度假。"
当飞机降落在樟宜机场,迎接科学家们的是配备量子反追踪系统的黑色车队。艾琳透过车窗,看着沿途的智能交通网络和空中无人机巡逻队,心中暗暗惊叹。驶入园区时,沈浩林早己等候在量子安检门前,他微笑着伸出手:"欢迎来到真正的科技乌托邦。"
在科研人员专属的别墅中,智能管家立即启动环境适配系统。马克抚摸着会根据脑电波调节温度的智能床垫,又打开冰箱——里面不仅有来自全球的顶级食材,还贴心准备了他最爱的美式咖啡。"这只是基础待遇。"沈浩林调出薪资方案,全息屏上的数字让众人倒吸冷气:基础年薪500万美元起,项目奖金上不封顶,还有机会获得星达科技的原始股。
更震撼的是科研环境展示。在地下50米的量子实验室,沈浩林亲自演示最新研发的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这台设备的运算速度,是A国现有最强计算机的300倍。"他突然调出A国媒体的报道,画面中某科技巨头还在吹嘘"碾压星辰"的技术,"这些烟雾弹,就是为了让某些人放松警惕。"
艾琳摘下眼镜擦拭,眼中满是激动:"沈先生,您为什么愿意向我们展示核心技术?"沈浩林的目光投向实验室外的星空:"科技不该被国界和偏见束缚。"他调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困境数据,"当A国还在搞技术封锁,非洲的医院因缺芯无法运转,南美村庄的孩子用不上智能教育设备。星辰的目标,是让科技普惠全人类。"
当晚,园区的量子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科学家们自发组成攻坚小组,开始研究如何将现有技术与星达的量子架构融合。马克偷偷打开加密通讯,向留在A国的女友发送消息:"这里不是企业,是未来科技的圣殿。告诉所有人,别再被那些假新闻骗了!"
消息如同野火般在A国科研圈蔓延。三周后,又有32位来自MIT、伯克利的顶尖人才秘密抵达新加坡。他们的行李箱里,不仅装着科研资料,还有一份特殊的"叛逃宣言"——在星辰集团的官网上,这段视频引发全球震动:"我们选择星辰,不是为了高薪,而是为了参与一场改变人类命运的征程。A国的傲慢,终将付出代价。"
而此时的A国硅谷,某科技公司CEO看着股价暴跌的新闻,愤怒地摔碎了咖啡杯:"不可能!星辰的技术明明..."他的咆哮被助理打断,对方颤抖着递来最新情报——星达科技在新加坡申请的178项核心专利,每一项都足以颠覆现有半导体格局。
沈浩林站在园区最高的瞭望塔上,看着新落成的"星际科研中心"。量子雷达扫描着夜空,为即将发射的科研卫星做准备。"这些科学家,不是叛逃者,"他对着通讯器对苏婉婷说,"是追求真理的先行者。"远处的滨海湾,智能灯光在水面勾勒出星辰集团的LOGO,而一场由人才流动引发的科技革命,正以新加坡为中心,向全球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