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上苏姐发来的消息,窗外的雨丝在玻璃上蜿蜒出模糊的纹路。
“星耀那边的新项目己经开始筹备了。”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心里。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林野从身后探过头来看了眼屏幕,“看来他们动作挺迅速的。”
“嗯。”我把手机收起来,转头看他,“我们这边续集的事也得尽快推进。”
顾言在一旁点头:“昨晚的共创会上大家热情很高,剧本方向己经基本确定,现在最大的问题应该是资金和演员档期。”
“先解决钱的事吧。”苏姐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一沓文件,“投资人那边风向不太对,今天早上刚收到两家公司的回函,都表示要观望一阵再说。”
会议室里还残留着讨论时的热气,此刻却因为这句话骤然降温。
“那就主动出击。”我说,“把前作的数据整理出来,加上这次的剧本大纲,做成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咱们亲自去谈。”
林野挑眉:“你这是要当推销员?”
“不然呢?”我扯了扯嘴角,“总不能坐等投资来找我们吧。”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跑断了腿。
从朝阳区到CBD,从老牌影视公司到新兴资本平台,我和林野、顾言三人轮番上阵,见了不下十家投资方。
“这可不是普通的续集。”林野在一次会议上说,“它不只是延续故事,更是对整个娱乐圈生态的一次真实呈现。”
“而且第一季的成功不是偶然。”顾言补充道,“豆瓣评分9.2,微博话题阅读量破百亿,这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数据。”
有人频频点头,也有人皱眉沉思。
终于,在第五天下午,一位投资人对我们提出的“现实题材+情感线”设定表现出浓厚兴趣。
“你们说的那个经纪人助理角色……”他推了推眼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影子推手’?”
“没错。”我点头,“她看似不起眼,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喜欢这个设定。”他说,“如果你们能把她的背景再细化一些,我可以考虑追加投资。”
走出办公室时,阳光正好洒在脸上。
“总算有点眉目了。”林野松了口气,“至少有一个人被说动了。”
“不止一个。”顾言指着远处,“你看那边。”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我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是之前在共创会上提过建议的资深影评人和几位编剧。
“听说你们还在找投资?”其中一人笑着走过来,“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项目值得投。”
我心里一热。
原来,那些在共创会上听到的声音,并没有随着会议结束而消散。
它们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解决了资金问题后,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演员档期。
“老李下周有个综艺录制。”小唐翻着行程表,“还有阿琳,她的新剧下个月开机,怕是抽不出时间。”
“那只能调整拍摄计划了。”我说,“先把能拍的部分先安排上。”
我们开始逐个联系演员的经纪人,了解他们的空闲时间和意愿。
“阿琳那边可能有点难。”她的经纪人电话里语气委婉,“她最近签了个公益项目,需要出席两次活动。”
“公益活动?”我愣了一下,“具体是什么时候?”
“下个月五号和十五号。”
“那我们可以把她的戏份安排在这两个日期之间。”我说,“只要她能抽出两周时间,我们就配合。”
“行,我跟她说说看。”
挂掉电话后,我长舒一口气。
“真是麻烦。”林野靠在沙发上,“以前哪想过拍个戏还得排课似的。”
“现在不一样了。”顾言看着窗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学会适应。”
忙活了一周,总算把大部分演员的档期协调好,只剩下几个配角还没完全确认。
“差不多了。”我合上行程表,“接下来就是剧本打磨和选景的事了。”
正当我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苏姐又带来了一个新消息。
“星耀那边的新项目,据说找了好几个大牌编剧。”
我握紧手中的咖啡杯,指尖微微发凉。
“他们想做什么?”
“不清楚。”苏姐摇头,“但从他们放出的消息来看,很可能是冲着我们来的。”
我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想起那天晚上那个女孩给我的纸条。
“我之前在一个匿名论坛上看到过一条消息,说星耀娱乐正在接触的那个编剧,可能和当年那起坠楼事件有关。”
我抬起头,看向林野和顾言。
“我们得加快进度了。”
林野点点头,“剧本得尽快定稿。”
顾言站起身,走到窗边。
“不管他们想做什么,我们都不能乱了节奏。”
我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
【剧本初稿完成时间:两周内】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团队成员发来的消息:
【刚刚想到一个融资渠道,要不要试试众筹?】
我看着这条消息,嘴角慢慢扬起。
也许,这场续集之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