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杭城的暑气蒸腾,童家别墅的书房却透着一丝清凉。童浩林坐在祖传的檀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浙南公益基金的捐赠协议,钢笔尖悬在“15亿”的数字上方,墨迹晕染出深色的印记。他望向墙上悬挂的太爷爷、太奶奶的黑白照片,耳边仿佛又响起太奶奶临终前的叮嘱:“林家祖辈三代经商,挣的不是铜臭,是人心。”
“小林,想好了?”爷爷拄着拐杖走进书房,浑浊的眼眸里闪着欣慰的光,“这15亿,够星唐投资拓展三个新项目了。”童浩林放下笔,起身扶爷爷在藤椅上坐下:“您给我讲过,太爷爷在抗战时期,把粮铺改成地下联络点;太奶奶带着族里女眷,把嫁衣上的金丝银线都拆下来换医药。和他们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窗外蝉鸣聒噪,童浩林的思绪却飘回了太奶奶讲述的岁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南大地战火纷飞,年轻的童氏夫妇白天在米行称量稻谷,夜里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太爷爷曾在账本扉页写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后来被刻成匾额,挂在童家祖宅的正厅。
“现在的商人,眼里只有K线图和IPO。”爷爷着拐杖上的雕花,“前阵子新闻说,有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劣质材料建学校。这样的钱,赚得烫手啊。”童浩林调出电脑里的教育扶贫报告,偏远山区学校斑驳的墙壁、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在屏幕上闪烁:“所以我想把这15亿用在刀刃上——建100所希望小学,培训5000名乡村教师,再设立助学金,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
捐赠协议签署的消息不胫而走,网络上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在星唐投资官微下留言:“童总格局太大了!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也有人阴阳怪气:“作秀罢了,15亿对他来说不过是个零头。”面对质疑,童浩林没有回应,而是在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讲述着童家先辈捐出全部积蓄支援抗战的往事,最后一句“赚钱不只为自己,更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让无数人红了眼眶。
与此同时,在浙南公益基金的办公室里,负责人王薇握着童浩林亲手拟定的捐赠细则,激动得声音发颤:“童总,您不仅捐钱,还规划好了每一分钱的用途。您看这个‘教师成长计划’,甚至考虑到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童浩林笑了笑:“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只盖房子,更要留住人才。”
这场捐赠行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企鹅、阿里巴巴等企业纷纷宣布追加教育领域的公益投入;曾经对童浩林冷嘲热讽的企业家,也开始重新审视商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通过阅读他的书籍实现财富增长的普通人,自发组织起“明心助学团”,前往山区支教。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某外资背景的财经媒体发表评论:“童浩林的公益行为,不过是资本洗白的手段。”这篇文章很快被网友扒出背后金主曾多次阻挠国内公益事业发展的黑料。论坛上,一篇《从童氏家训看中国商道传承》的长文引发共鸣,作者详细梳理了童家百年间的义举,最后写道:“当某些人还在计较‘商人无利不起早’时,真正的企业家早己把社会责任刻进了血脉。”
捐赠仪式当天,童家祖宅张灯结彩。八十多岁的老族长颤抖着双手,将“积善之家”的匾额重新漆上金漆:“当年你太爷爷挂这块匾时,我才六岁。现在,该让更多人知道童家的初心了。”仪式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学生代表,用稚嫩的声音朗读感谢信,其中一句“长大后我也要像童哥哥一样帮助别人”,让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
深夜,童浩林独自走进祖祠。香案上,太爷爷用过的算盘泛着温润的光泽,算珠拨动的声响仿佛穿越时空。手机震动,美惠子发来消息:“岛国财阀圈都在讨论你的公益行动,有人说这是‘东方商道的觉醒’。”大卫杜夫则分享了华尔街的内部消息:“那些唱衰中国企业家的声音,正在被打脸。”
童浩林点燃一炷香,望着族谱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他知道,这15亿的捐赠,不仅是对太奶奶教诲的践行,更是向整个商业世界传递一个信号——真正的财富,不在于账户上的数字,而在于能为社会带来多少改变。窗外,杭城的灯火渐次熄灭,而童家祖祠的长明灯,依然在夜色中静静燃烧,照亮着商道传承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