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的骑兵,本是气势汹汹,如狂风般朝着袁绍军席卷而去,却未曾料到,袁绍军中强弩手威力惊人,一时间弩箭齐发,密如雨点般射向他们。那弩箭劲道十足,所到之处,骑兵们人仰马翻,原本整齐的冲锋阵型瞬间被射得七零八落,军心大乱。见此良机,袁绍当机立断,一声令下,全军出击,那数万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朝着公孙瓒的军队汹涌推进,喊杀声响彻云霄。而袁绍自己,仅留了不到 50 名弓弩手和 100 名长戟卫士在身边,便也随着大军向前而去。
公孙瓒的军队此刻早己没了先前的锐气,眼见大势己去,纷纷争相奔逃,整个队伍溃不成军,乱成了一锅粥。那刚被公孙瓒任命不久的冀州牧延刚,慌乱之中,只因稍微跑得慢了些许,便被如狼似虎的袁绍军给追上,瞬间斩杀于阵前,成了这场溃败中的牺牲品。
再看麹义率领的 800 精兵,个个士气高昂,如虎入羊群一般,越战越勇,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推进到了界桥附近。公孙瓒虽有心稳住阵脚,凭借界桥的地利守住这最后防线,可兵败如山倒,军心己然涣散,那些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残兵败将,刚与袁绍的军队一碰面,便又被打得大败,根本无力抵挡。麹义所率的数百人,更是勇猛非凡,在这一番激战中,竟己斩首披甲的敌军达一千余人,由此足可见公孙瓒此番败得是何等彻底,全然没了还手之力。
无奈之下,公孙瓒只得带着残部退回自己的营地,意图重整兵马,再做打算。而麹义乘胜追击,毫不留情,袁绍亦是将所有能派出去的兵马都派往前线了,自己身边仅剩下这为数不多的百余人,当然,还有一众谋士相伴。袁绍带着谋士团,跟在大军后面,缓缓向前行进,不多时,便到了距离界桥十余里的地方。
此时,前方传来喜讯,说是大军大获全胜,袁绍听闻,心中大喜,紧绷的神经顿时放松下来,当下便卸下铠甲,下马休息,全然没了方才战场上的紧张戒备。可就在这时,变故再生。方才被打散的幽州骑兵,渐渐又聚集起来,不多时竟汇聚到了 2000 人之众。这些溃兵偶然间发现了袁绍这一支小部队,心中想着,冀州的大军咱确实打不过,可如今碰到这一小股敌军,那还不得好好拿捏一番,也好出出先前战败的恶气。
这一回,他们似乎也学聪明了些,不再像之前那般莽撞地拿着轻骑兵去冲击敌方阵地,而是仗着人多势众,将袁绍等人团团围住,紧接着便是一阵疯狂射箭。一时间,箭如雨下,朝着袁绍这边射来,形势顿时危急万分。田丰眼尖,瞧见旁边有一堵矮墙,赶忙上前,想将袁绍扶到矮墙后面躲避这箭雨之灾。可袁绍却神色一凛,首接拒绝了田丰的好意,随后猛地将头盔摔在地上,怒吼道:“大丈夫宁可冲上前去战死沙场,躲在这墙后难道就能活命了?我等身为军中将士,怎能贪生怕死!” 说罢,他大声命令长戟卫士们迅速摆好架势,准备迎敌近战,同时又喝令强弩手们不要停歇,朝着敌军不停放箭。
说来也怪,公孙瓒的这两千骑兵,见袁绍这不足 200 人的队伍竟如此气势,一时间竟被唬住了,不由自主地向后稍微退了一点,双方就这般僵持了起来。好在没过多久,麹义率领大军前来增援,公孙瓒的这两千骑兵见势不妙,这才全部退去,袁绍等人总算是脱离了险境。不过细想起来,袁绍仅凭这 200 人就能挡住公孙瓒的这两千骑兵,着实是侥幸至极,完全是建立在敌军骑兵并未认出袁绍就在此处的基础上。若是被他们知晓袁绍就在这 200 人当中,想必定会不顾一切代价,疯狂冲杀过来,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就在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这片土地上大打出手,为了争夺地盘而拼得你死我活之时,远在长安的董卓,却过着堪比皇帝般的逍遥日子。他出行之时,乘坐的乃是类似于皇帝专用的车辆,那排场之大,令人咋舌。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让朝廷各级官员都要定期前往太师府汇报工作,丝毫不管这诸多不便,尽显专横跋扈之态。而且规定公卿大臣若是在路上与他相遇,必须要下车跪拜,而他则趾高气昂,全然不用回礼,真真把自己当成了这天下间最尊贵之人。
正所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大肆任用自己的宗族之人,将弟弟董旻封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任命为师中中军校尉,把宗族里的人员几乎全都安排进了朝廷为官,可谓是权势滔天。当时,有那阿谀奉承的官员,为了讨好董卓,竟提出董卓可比肩姜太公,可称 “尚父”。董卓听闻此提议,心中倒也有些得意,便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思索片刻后说道:“太公辅佐周武王奉命灭商,立下赫赫大功,所以特号为太公。如今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之称,我以为还尚欠火候,不妨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都,然后再行讨论此事。” 董卓听了,觉得蔡邕所言有理,这才暂且搁置了这个提议,可心中对那 “尚父” 之称,仍是念念不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