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三国

第二十二章 董卓败归长安城,诸侯谋立刘虞帝

加入书架
书名:
正史三国
作者:
菲哥哥
本章字数:
5658
更新时间:
2025-05-2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那皇帝要是被人抓走了可怎么办呢?在那个礼崩乐坏、纲常不再的乱世之中,竟有人觉得,那自然是再换一个呗,仿佛皇位就如同一件物件,随意便可更替。

咱们书接上回,董卓在被孙坚打得大败之后,灰溜溜地逃回了长安。到了西月,董卓终于抵达长安,这一路上他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憋着一股恶气呢。进城的时候,他故意做出了一件极为过分的事儿,命令御史中丞皇甫嵩跪拜迎接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羞辱皇甫嵩的目的,也好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恶气,其为人之跋扈、心胸之狭隘可见一斑。

这时,远在关外的各路诸侯们,见董卓躲进了长安,便开始各怀心思,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有人提出,如今的献帝年纪尚幼,本就是贼臣董卓所立,现在又远在长安,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呢。而幽州牧刘虞,那可是素有德望之人呀,在汉室的宗室当中,算得上是最贤明的了。于是,袁绍便与冀州刺史韩馥以及各路诸侯凑到一块儿,商议着要拥立宗室中岁数大、辈分高的刘虞为皇帝。

他们这商议好了之后,韩馥与袁绍就派遣前任乐浪郡太守张岐等人,带着他们的这个提议,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幽州,去见刘虞,想要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呢。刘虞见到张岐等人,一听他们的来意,顿时脸色大变,厉声呵斥道:“如今天下己然西分五裂,皇帝如今正在外面蒙难,我深受国家的重恩,却没能为国雪耻,你们倒好,各自据守着州郡,本应尽心尽力地为王室效劳才是,怎么反而策划起这种大逆不道的密谋来玷污我呢?” 刘虞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韩馥等人见刘虞不肯接受皇帝尊号,却还不死心,又转而请求刘虞主持尚书事务,想着让他代表皇帝来封爵任官,这样好歹也能让刘虞在这乱世之中,发挥点作用,他们也好有个名义行事呀。可刘虞呢,依旧不为所动,根本不接受这个提议,甚至心里想着,干脆逃入匈奴,把自己跟这乱世隔绝起来算了,眼不见心不烦,也省得再被这些人纠缠。韩馥等人见刘虞态度如此坚决,这才无奈作罢。

袁绍这边,还是不肯就此罢休,他觉得这事儿要是能成,那对自己可是大有好处呀,于是又派人去通知袁术,想着毕竟是兄弟嘛,总能得到袁术的支持吧。可他哪知道,袁术这会儿心里也有着自己的盘算呢。袁术眼见着汉室衰微,自己又机缘巧合得到了传国玉玺,手里还有像孙坚这般勇猛如同打虎之人的猛将相助,早就心怀异志了,心里想着自己说不定以后还能有更大的作为呢,所以根本不愿意拥立成年的汉朝皇帝,便找了个借口,推脱说不赞同袁绍的这个提议。

袁绍不甘心呐,又给袁术写了封信,言辞恳切地说道:“之前我与韩馥一同议论匡扶天下的大义之道,就打算让海内重新出现一位贤明的君主啊。如今那西北之地,虽说名义上有着皇室血统的人在,可那些人都不公正,宗亲们一个个都依附在董卓身边,这样的人哪能让人信任呢?现在咱们应当派兵屯驻在孟津,然后出兵向西,在东边拥立一位圣明的君主,只要这么做了,天下太平那可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儿了呀,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况且咱们袁家的家族之人都被害了,要是不想着伍子胥那样为家族报仇雪恨,难道还能继续北面称臣,忍气吞声吗?违背上天的旨意那可是不祥的呀,希望你能再仔细思考思考啊。”

袁术收到信后,回复道:“当今圣上聪慧睿智,有着周成王那般的资质呢,只是贼臣董卓趁着这危乱之际,凭借着武力威服百官,这不过是大汉暂时出现的小磨难罢了,祸乱还尚未到倾覆国家的地步呀。我本就打算再次复兴汉室呢,可你现在却说圣上血统不正,这岂不是污蔑吗?咱们袁家自先人以来,世代相承,向来都是以忠义为先的呀。当初太夫人的祠堂都被董卓毁坏了,虽然知道那贼臣董卓必然会成为一大祸害,可太夫人依然训导我们要坚守忠义,不忍离去,最终导致门户灭绝,家人死亡,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如今刘虞那边,虽说有远近的势力前去相助,可咱们不趁着这个时候,上讨国贼,下杀奸臣,却想着另立新君,这可真是我从没听过的事儿呀。您又说咱们家室被害,岂能北面称臣,那都是董卓做的恶行呀,岂能怪罪于国家呢?君命便是天意,天意哪能怨恨呢,何况这根本就不是君命啊。我现在满心所想的,就是消灭董卓,别的事儿我可不愿再多想了。”

就因为这事儿,兄弟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积怨也越来越重,最终竟翻脸了。而他们这一翻脸,也标志着原本处于结盟状态的讨董联军算是彻底解散了,各路诸侯之间没了共同的目标,便开始互相攻击,争夺起地盘来,整个天下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了。

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做事呢。汉献帝或许是听到了关东诸侯们都说自己死了,还要立新皇帝的消息,心里又急又怕,赶忙派刘和悄悄逃出武关,准备去找刘虞,想着只要到了父亲身边,总能有个依靠,也好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刘和在经过南阳郡的时候,向袁术说明了天子的意思。哪知道这袁术心里打着坏主意呢,他为了阻止刘虞迎回献帝,竟然把刘和给扣留在了南阳,还让刘和给刘虞写信,说自己袁术也要西征,让刘虞派点兵马来支援一下。

公孙瓒知道袁术这是打的什么算盘呀,分明就是想白嫖刘虞的兵马,于是极力劝阻刘虞,可刘虞却坚决不听,心里可能想着,袁术那可是家大业大,是名门望族之后,不至于连自己这几千兵马都要骗吧。可实际上呢,袁术还真是想着诈骗刘虞一波,毕竟在他看来,这几千兵马不要白不要呀,要是把骗来的这几千兵马交给 孙坚,那孙坚又能给自己夺来不少好东西呢,这如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

公孙瓒见刘虞己经把兵马给袁术送去了,心里害怕袁术知道自己阻止过这件事,怕袁术日后找自己麻烦呀,于是赶忙也派他的堂弟公孙越率着千余骑兵到袁术处,想着去巴结巴结袁术,还主动提醒袁术把刘虞的兵马给扣留住。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公孙瓒与刘虞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原本还算和睦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荆州那边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那黄巾军来势汹汹,转眼间就攻入了冀州境内,还号称有 30 万兵马呢,而且扬言要攻打渤海郡。公孙瓒得知消息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集结了 2 万兵马,准备去迎接黄巾军的挑战,要与他们大战一场,保卫自己的地盘。

而在常山郡,有一位名叫赵云的年轻人,他为人正首,武艺高强,在郡中那可是很有声望的,深受当地百姓的敬重和喜爱。因此,当听说公孙瓒要集结兵力对抗黄巾军的时候,赵云便受到了众人的推举,率领着一支队伍前来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见赵云来了,心里挺好奇的,便问道:“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们这些人却迷途知返,来投奔我了呢?” 赵云听了,神色坦然,回答道:“天下如今大乱,百姓们都不知道谁才是能让天下太平的明主呀,大家都身处倒悬之危,苦不堪言。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之后,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人,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呀,只是觉得将军您或许能给这乱世带来一丝安定罢了。”

正巧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帐下,赵云和刘备两人一见面,便觉得彼此十分投缘,很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在这乱世之中,结下了一段别样的缘分呢。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