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前传:我能召唤万界人物

第29 章 大明的谋化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前传:我能召唤万界人物
作者:
喜欢都捻子的唐玉霜
本章字数:
3748
更新时间:
2025-03-08

金碧辉煌的大明皇宫内,雕梁画栋,烛光摇曳。大明皇帝一脸恭敬地望向朱元璋,轻声问道:“太子,我等接下来该如何治理这大明江山?”

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身姿挺拔,眼神深邃而坚毅。他缓缓踱步,沉声道:“治理天下,首在民生。当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确保农事兴旺,仓廪充实,此乃国之根基。”

“再者,律法不可废。法正则民安,执法必严,赏罚分明,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贩夫走卒,犯法则惩,如此方能保朝堂清正,社会安宁。”

皇帝微微颔首,认真聆听。

朱元璋接着目光如炬地说:“人才亦至关重要。广开科举,选拔贤能,让有识之士为国家所用。朝堂之上,需用正首敢言之人,切不可让佞臣当道,蒙蔽圣听。”

“对外,要时刻警惕。加强边防建设,操练兵马,不可懈怠。对于西方蛮夷,恩威并施,保我大明疆土稳固。”

言罢,朱元璋凝视着皇帝,语重心长道:“父皇啊,这江山来之不易,望你铭记祖宗教诲,勤勉治国,不负天下百姓所托。”皇帝神情肃穆,抱拳应道:“皇祖教诲,孙儿定当铭记于心,竭尽全力守护这大明盛世。 ”

朱元璋微微皱眉,靠近皇帝低声说道:“父皇,还有一事不得不防。如今朝中官员,看似兢兢业业,实则心思深沉。他虽表面对朕毕恭毕敬,但朕总觉其背后有所图谋。”皇帝一惊,忙问:“太子何出此言?沈浩为官多年,政绩颇佳,朝野上下皆称其贤能,

朱元璋背着手,来回走动:“我暗中派人查探,发现他常与一些江湖人士往来密切。而且他府上开支巨大,远超俸禄所能支撑。”皇帝面露犹豫之色:“也许他只是交友广泛,至于钱财之事,或许另有来源。”朱元璋摇头,严肃道:“小心驶得万年船。朕建议先将他调离京城,派往偏远之地任职,再细细探查。若他真无异心,日后再召回也无妨;若是心怀叵测,也可避免在京中酿成大祸。”皇帝沉思片刻后,点头称是:“一切谨遵太子吩咐。”

昏暗的屋内,烛火摇曳。朱元璋身着朴素短打,眉头紧蹙,正对着面前画像上的父亲诉说。

“父皇,儿如今深知这天下局势艰难,百姓困苦,战乱频繁。依儿之见,我们必须大量屯粮草。”朱元璋目光坚定,声音虽不高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这世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咱若是有了充足的粮草,进可攻,退可守。”他微微顿了顿,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局势,“儿欲招兵买马,成就一番大业,可若没有粮草支撑,一切皆是空谈。”

“屯粮草,一则能稳定军心,让将士们吃饱饭,才有力气保家卫国;二则可安抚百姓,灾荒之年有粮赈济,百姓必对我们感恩戴德,民心归附。”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情绪愈发激动。

“儿不会让您失望,定会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言罢,他深深地向画像鞠了一躬,眼神中满是坚毅与斗志。屋外,夜风吹过,似乎也在为这份壮志豪情所触动,沙沙作响。

几日后,李常接到调任的旨意,心中虽有疑惑但也只能领命前往。离京之时,他回望京城,目光复杂。

朱元璋并未放松警惕,他派出最得力的心腹暗中跟随李常。心腹一路相随,发现李常每到一处便会见当地富户商贾,还西处查看地形。

不久,心腹快马加鞭回禀朱元璋。朱元璋断定其中必有蹊跷,决定亲自前往调查。待他赶到沈浩所在之处,却发现沈浩正在组织富户募捐粮食,准备运往受灾地区。

原来,李常结交江湖人士是为了寻找更多富商渠道以筹集物资,府上开支大也是因为他收养了许多战争遗孤。朱元璋深感愧疚,立刻召李差回京,并向皇帝解释清楚。

皇帝龙颜大悦,不仅嘉奖李常,还让朱元璋负责监管全国的赈灾与粮草储备事务。朱元璋干劲十足,积极推行各项政策。从此,大明在君臣齐心努力下,日益繁荣昌盛,向着太平盛世稳步迈进。

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明帝国,朱元璋心怀壮志,欲在这混沌世间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深知,欲成就大业,军队是根基。于是,他广开招募之门,于各地竖起招兵旗帜。

西方百姓听闻朱元璋之名,纷纷慕名而来。那些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青壮年,怀揣着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的队伍。一时间,营帐前人头攒动,新兵们目光坚定,士气高昂。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大力推行屯田之策。他挑选适宜之地,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荒田。春日里,人们扛着锄头、牵着耕牛,踏入那片荒芜的土地。翻耕、播种,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屯田之处,渐渐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嫩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朱元璋的远见卓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里的收成日益丰厚,不仅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也让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招募军队与屯田举措相辅相成,为他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