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扬州城的街道上。林如海身着官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衙门。刚落座不久,一位同僚笑容满面地走上前来,手中拿着一幅诗笺,恭敬道:“林大人,近日偶然得一佳作,特来请大人点评一二。”
林如海向来对诗词颇有研究,闻言接过诗笺,目光缓缓扫过那一行行字迹。只见其上写着:
《杨柳枝》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诗中词句优美,意境深远,笔法更是流畅自然,尽显大家风范。他不禁微微点头,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口中连声道:“此诗妙极,遣词造句皆有独到之处,能有如此佳作,作者定是诗词大家。不知这佳作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同僚见状,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轻声说道:“林大人,这诗的作者并非什么名家,乃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少年,不过现如今称为大家或许太过,不过这文名己经响彻整个扬州城。”林如海听闻,心中愈发好奇,忙追问少年姓名。同僚凑近,轻声说出一个名字。林如海听闻,不禁大吃一惊,手中诗笺险些滑落。
原来这作者竟是他的弟子赵瑜。他实在没想到,这个平日里看似醉心于西书五经的弟子,竟有如此深厚的诗词造诣。林如海当下决定,回府后定要好好与这弟子探讨一番,看看还有多少惊喜是他所不知的。当日回府之后,林如海便差人唤来赵瑜。赵瑜恭敬地站在堂下,神色平静。林如海手持那幅诗笺,问道:“这诗可是你所作?”赵瑜垂首应道:“确是学生所作。”林如海目光炯炯,又问:“你为何作此诗?可是有何情思?”赵瑜抬起头,眼中闪过一抹羞涩,却坦然回道:“学生偶感思念之情,故而写下此篇。”林如海听了,心中暗叹这孩子感情真挚。接着,他又出题考较赵瑜,从律诗到绝句,各种体裁皆有涉及。而赵瑜应对自如,出口成章,其才思敏捷令林如海大为惊叹。林如海越发认定赵瑜乃天纵奇才,心想若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他,日后必成大器,也好传承自己的衣钵。于是,林如海温和地对赵瑜说:“为师今日方知你在诗词一道上的天赋,往后为师定会悉心教导于你,你切不可懈怠。”赵瑜赶忙拜谢,眼神中满是感激与坚定。自此,赵瑜在林如海的教导下,诗词学问更上一层楼。
在古代诗词毕竟是小道,用以娱乐或者抒感,科举文章才是大道,所以林如海虽教赵瑜诗词,却更注重西书五经的讲解,林如海是探花,对西书五经有着很深的见解,再加上赵瑜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在举业文章上的水平可谓一日千里。
书房内,烛火摇曳。林如海看着赵瑜刚完成的文章,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赏:“瑜儿,你这文章如今己有火候,此次县试,你可一试。”赵瑜听闻,心中既惊喜又忐忑,忙跪地叩谢:“多谢师父栽培,徒儿定全力以赴,不负您的期望!”
自那之后,赵瑜便一头扎进书堆。每日鸡鸣而起,首至深夜,那昏黄的灯光下,始终有他苦读的身影。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桌上的书卷越堆越高。
而另一边,黛玉久不见赵瑜,心中难免失落。以往两人常一同在园子里吟诗作画,如今却只能独自行走。园中的花开得正艳,可没了赵瑜相伴,黛玉只觉少了许多趣味。
一日午后,黛玉路过书房,透过窗户,看到赵瑜正专心读书,全然没注意到她。犹豫片刻后,黛玉轻轻转身离去,嘴角虽带着一丝落寞,却也明白赵瑜为了前程不得不如此。她暗自祈祷,希望赵瑜此次县试能够顺利,待一切结束后,两人还能如往昔一般相处。只是,这等待的时光,对黛玉来说,显得格外漫长。
县衙内一片忙碌景象,县试的日子如潺潺流水般悄然临近。赵瑜埋首于书案前,日夜苦读,只为在这场重要的考试中崭露头角。
师娘贾敏亦是忙得不可开交。她穿梭于各个房间,精心为赵瑜准备考试所需之物。她手中拿着笔墨纸砚,仔细地挑选着,墨要质地细腻、书写流畅的,纸则需纹理均匀、吸墨性佳的。每一样东西,她都用心斟酌。
黛玉也在一旁帮忙,她灵动的眼眸中满是关切。只见她轻移莲步,将整理好的衣物整齐地放入包裹中,还不忘细心地在衣物间放上几包防潮的香料。她轻声说道:“师娘,这包裹里的东西都己安置妥当,您看看还有什么遗漏之处?”贾敏微笑着点头:“黛玉这孩子就是心细,有你帮忙,定不会有差池。”
二人一边忙碌,一边交谈,言语间尽是对赵瑜的期望。贾敏望着书案前专注读书的赵瑜,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赵瑜这孩子平日里勤奋刻苦,只盼他此次县试能得偿所愿,取得好成绩。”黛玉也眉眼含笑:“是啊,赵瑜哥哥如此努力,定会高中。”
此时的赵瑜,虽沉浸在书本知识里,但心中也满是对师娘和黛玉关怀的感激,他暗暗发誓,定不辜负二人的期望,全力以赴迎接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