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世间的两个认知不同的人在一起有交集的话,除了有相逢恨晚的知已之交,也有可能两者会显得水火不容,双方互相都不认可也看不上对方,双方各执已见,要么互相不理睬,要么有可能会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的结果可能只能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谁也不会服气谁,互相再也没有了交集。最后就是“路归路,桥归桥。”各有各的归途了。
而我在观世音菩萨道场听经闻法,也是懂得其中的缘由的。知道世间的人有这个情况就是因为“我执”的习气太重了。
而世间有些人总是喜欢固步自封在自已的知见里面,不但不愿意走出来面对外面的世界,还有可能自认为自已的认知比别人高,总是觉得自已实践出来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也会觉得别人资历不如自已,见识当然也是一样会次于自已。而当世人有了“我执”的习气就很容易产生“我慢”的习气。
因为有“贪嗔痴慢疑”的众生习气一般情况下也都会很顽固,常常会固执已见,甚至有可能会无知无畏,而且对自已的未知也是毫无察觉,态度上容易会对别人不屑一顾,很容易就会产生傲慢的习气。
其实想想这样的人活在世上也是挺悲哀的,浑浑噩噩的消耗着自已的福报还乐在其中,自以为自已了不起,还看不起别人,觉得他人还不如自已。
而且因为世间这样的人往往智商都不会低到哪里去的。而且有可能这样的人在人世间由于学习能力也不错,所以在世间的文化程度学历也不低。
如果这样的人福报也还不错的话,那么他们在世间可能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当一个人在享受着安乐的果报时,是很难会有上进心去修行想着增长自已的智慧的。
而世间这些人如果拥有不错的福报,又在世间享受着名利双收的局面,那么“我执““我慢”的习气就会更严重,更加会不屑于别人的任何观点,所以他们要改变自已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但是在人世间也不乏有福报,也一样是显现名利双收的智慧修行者。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做人方式跟上面所述之人完全不一样。
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懂得时时觉察自已的念头,懂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真正含义。也懂得“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
他们没有“我执”“我慢”的习气,他们不会因为自已富裕的外在物质条件就觉得比别人高人一等,平时待人接物也都是謙卑有礼,平时也从来不会恃才傲物,更加不会去干那些恃强凌弱的缺德事。
修行者反而会利用自已的社会地位尽心尽力去行善积德,平时广结善缘,发善心救助弱小,还会拿出自已的钱去做有益世人的慈善机构,尽自已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户。
当人世间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也时常会看到他们的身影,或者默默的在后方做支援救助的事情,甚至都不会去想自已这样做有没有回报,只是心甘情愿的去做奉献。而他们展现给世人看到的是一种伟大无私的大爱无疆的精神。
我想起世间圣贤有句流传千古的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的上一句乍一看,有些人却会以为简单的意思理解就是说如果自已只是个穷人,那对于世间的啥事情都不要去管了,只要管好自身不去为恶就很好了。
其实我倒是认为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单纯的说一个人如果穷的话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去管了,也不是叫人们只要管好自身那么简单而已。
如果按照这样的意思去理解的话,那么这个说法就给人感觉好像是比较自私的一种做人状态,甚至还会有人觉得这个话的意思说的也很消极,还会给人带来负能量不求上进的不好影响。
在我看来,其实古人圣贤说这些话都是自带正能量的信息,都是为了激励世间人心才这样说的,不可能是想这个话给后人造成负面影响的。
我觉得只是因为世间的人很多时候对这句话是有些误解的,所以才会对这句话产生觉得有些是负能量的狭隘思想。
我觉得也许是因为世间人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理解能力也是会不一样的吧。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看见即使是世间人在看同一句话,或者是面对同一件事,但是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做出大径相反不一样的反应出来。这主要也是因为跟世人各自的业力不同,人生际遇也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反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理解的“穷则独善其身”的“穷”,不是说世人正在经历物质条件上的一贫如洗,这个穷指的应该是说当一个人在走投无路,面临绝境甚至是在穷途末路的处境下。
那么作者说:“穷则独善其身”的真正意思是想表达什么呢?在我看来,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说一个真正的好人,当他在走投无路,哪怕是在穷途末路之际,他依然会坚守自已做人的底线,他依然会坚守自已高尚的情操,依然不会去做损人利已的事情,也依然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至少还会让自已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不会选择去作恶人。
那么什么叫“达则兼济天下”呢?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世间人的生活物质条件足够好,人们也拥有很多的力量,在照顾好自已的同时还有足够多的余力,
那么就可以奉献出自身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人世间更多的人因为有这样高尚的人存在而感受到拥有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救济他人的范围也不只是局限于去帮助自已的亲朋好友,而是希望可以去帮助全天下有需要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