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生机还未在乡村完全铺展开,难题便如乌云压顶般袭来。江凡盯着手机里投资方发来的消息,屏幕上 “因战略调整,无法继续合作” 几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彼时,村头旅游步道刚修到半山腰,青石板垒起的台阶缺了后续资金购置防护栏;农产品加工厂的设备刚运到厂区,却没钱支付安装调试费用,崭新的机器像巨兽般僵在厂房里;预定的特色农产品包装材料躺在供应商仓库,就等资金到位发货。
消息在村里传开得比风还快,原本热闹的施工现场,工人们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进度肉眼可见地慢下来。村民们也慌了神,早上卖菜时,李叔碰见江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不住问:“凡娃,那项目…… 不会黄了吧?俺家的果子可都盼着进加工厂哩。” 江凡强撑着笑,说:“叔,您放心,有我在,项目肯定成!” 可转过身,他攥紧的拳头里全是汗,义肢在裤管里微微发颤。
当天夜里,村委会的灯亮到很晚。江凡把项目团队、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桌上摊着皱巴巴的规划图,他声音沙哑:“投资方撤资是意外,但咱不能就这么垮了!旅游设施建了一半,停了损失更大;加工厂设备现成的,启动了就能挣钱!” 农业专家推了推眼镜,说:“现在最关键的是资金,得赶紧找新投资方,或者想其他办法。” 村支书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圈在头顶打转:“凡娃,你在城里路子广,多跑跑,咱村民也能凑些钱,可这点钱就是杯水车薪啊。” 江凡点点头,心里清楚,村民们的积蓄本就不多,真要让他们凑,后续日子咋过?
第二天,江凡顾不上疲惫,拖着行李往城里赶。公司里,他敲开领导办公室的门,把项目现状、家乡的困境一五一十说出来,末了恳切道:“领导,这项目是乡村振兴的样板,现在就差这口气,公司能不能再支点资金?” 领导眉头紧锁,翻着财务报表:“江凡,公司不是不支持,可最近几个项目都要花钱,资金实在周转不开。你再想想其他办法,比如找小额贷款、 crowdfunding(众筹)?” 江凡离开办公室时,后背早己被汗水湿透,他知道,公司这棵大树,暂时靠不上了。
接下来的日子,江凡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他跑遍城里的投资机构,西装被汗水浸得皱巴巴,义肢磨破了裤管,露出金属支架。每进一家机构,他都要把项目从头讲起,从家乡的山水资源,到旅游规划的前景,从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到加工厂的盈利预期。可得到的回应大多是婉拒:“乡村项目回报周期长,我们再考虑考虑。”“你们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风险太大。” 有几家机构好不容易有兴趣,谈到细节又因江凡坚持保障村民利益、不愿过度压缩成本,谈崩了。
晚上,江凡拖着灌铅般的腿回到家乡,还得去施工现场、加工厂、村民家安抚。在加工厂,看着崭新设备上落的灰,他心疼得不行;到村民家,王婶拉着他的手哭:“凡娃,俺把养老钱都准备投项目里了,这可咋办呀?” 江凡只能强颜欢笑,说:“婶,您别慌,资金马上就有着落,项目好着呢!” 可转身离开时,月光照在他孤独的影子上,落寞又倔强。
有天,江凡在投资机构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路上,车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他想起自己刚回村时的意气风发,想起村民们最初的信任,想起父母期待的眼神,委屈和疲惫一股脑涌上来,坐在车里痛哭。可哭完,他又抹干眼泪,给远在外地的企业家朋友打电话:“哥,您能不能给我指条路,我这项目真的好,就是缺资金……” 朋友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帮忙牵线搭桥,可后续的消息,却如石沉大海。
资金缺口像张着大嘴的怪兽,吞噬着江凡的精力和信心。项目团队里,有人开始动摇,悄悄问江凡:“要不咱先停一停,等有了资金再重启?” 江凡咬着牙:“不能停!一停,村民的信心就彻底没了,项目就真黄了!” 他把自己的积蓄取出来,又找城里的朋友借,勉强维持着项目最基本的运转,可这点钱,对于庞大的资金缺口来说,不过是螳臂当车。
村里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有人在背后说:“江凡就是个书呆子,把咱往火坑里带!”“好好的日子不过,折腾啥项目,现在钱没了,啥都干不成!” 这些话像刀子,扎在江凡心上。他去施工现场,工人们干活的劲头明显不足,看见他来了,眼神里有失望,也有埋怨。江凡知道,自己不能垮,一旦垮了,家乡的希望就真没了。
转机似乎在某个清晨出现。朋友打来电话,说有个做生态农业投资的老板,对乡村项目感兴趣,约江凡见面。江凡顾不上洗漱,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就往约定地点赶。咖啡厅里,老板西装革履,听完江凡的讲述,似笑非笑:“江先生,你的项目很有情怀,但做生意得讲利益。我可以投资,但要占大股,而且农产品收购价格得压低,这样才能保证利润。” 江凡攥紧了拳头,指甲陷进掌心:“不行,压低收购价,村民就没赚头了,这项目本来就是为了帮他们。” 老板耸耸肩:“那没办法,我投资不是做慈善。” 谈判不欢而散,江凡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满心绝望。
回到家乡,江凡把自己关在老屋里。母亲给他端来一碗热汤,说:“娃,别逼自己太紧,实在不行,咱认了。” 江凡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眼泪又下来了:“妈,我不甘心,我想让咱村好,想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父亲蹲在门口抽旱烟,沉默许久,说:“凡娃,爹不懂啥大道理,但爹信你。当年你要摆摊,爹虽反对,可你没放弃;后来你回城工作,爹也信你能成。现在这项目,爹还信你,大不了从头再来。” 父亲的话,像黑暗里的一束光,让江凡重新燃起斗志。
他开始重新梳理项目,砍掉一些华而不实的规划,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旅游步道先建基础部分,保障游客安全即可,后续再完善;农产品加工厂先启动简易生产线,用最基础的设备加工,把第一批产品推出去,用盈利回笼资金。同时,他发动村民,用劳动力入股,暂时替代部分资金投入,比如村民帮忙建旅游设施、打理加工厂,算成股份,以后分红。这个想法一提出来,村支书第一个支持:“凡娃,就按你说的干!咱村民有的是力气,只要项目能成,咋都行!” 李叔也拍着胸脯:“对,俺们信你,跟着你干!”
江凡又联系电商平台,争取到了小额的预付款,用来购买包装材料和启动简易生产线。他带着村民,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和加工厂,义肢磨坏了,就找师傅临时修一修;嗓子喊哑了,就含着润喉片继续指挥。项目在艰难中重新转动起来,虽然缓慢,却坚定。
在这个过程中,江凡也没放弃找投资方。他把调整后的项目方案,做成详细的PPT,发给之前拒绝过他的投资机构,还在行业论坛上主动推销。终于,有一家小型投资公司被他的执着和调整后的可行方案打动,愿意小额注资,虽然资金不多,但足够让项目加速运转。
当第一笔用简易生产线加工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村民们拿到第一笔分红时,喜悦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李叔数着手里的钱,说:“凡娃,俺就知道你行!” 江凡望着村民们的笑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知道,项目遇阻的这段日子,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但正是这黑暗,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决心,也看清了乡亲们的信任有多珍贵。
这场资金危机,像一场暴风雨,虽让项目遍体鳞伤,却也让它扎根更深。江凡明白,未来的路还长,还会有更多困难,但只要自己不放弃,乡亲们齐心协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他站在重新热闹起来的施工现场,望着远处的青山,眼神里是历经风雨后的坚定,他知道,自己和家乡的项目,在磨难中,正一步步走向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