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夏的“六点准时消失”,在第三天,成了思讯科技二十三楼一道心照不宣的风景线。
当时钟的指针悄然滑向五点五十分,办公室里原本紧绷的空气就会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人们敲击键盘的频率会不自觉地放缓,目光会若有若无地瞟向林见-夏的工位,像是在等待一场仪式的开幕。
她就像一个精准的生物钟,她的下班,宣告着一部分人内心“奋斗表演”的结束,和另一部分人真正“无效内卷”的开始。
郝总的脸色,己经从最初的愤怒,转为一种阴鸷的平静。她不再当众发难,而是像一条潜伏在水草下的毒蛇,静静地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机会。她不相信,一个如此离经叛道的新人,能不犯错。只要她犯错,她就会立刻扑上去,将她撕得粉碎。
黄佩佩则将林见夏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她加班的时间更长了,工作报告写得更“”了,开会发言更积极了。她要用最传统、最“政治正确”的方式,向领导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反衬出林见夏的“懒惰”与“格格不入”。
而实习生小宋,则陷入了深深的认知混乱。他既畏惧郝总和黄佩佩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又忍不住被林见夏那种“到点下班”的洒脱所吸引。他像一棵在夹缝中生长的墙头草,风往东吹,他便往东倒;风往西吹,他又摇摆不定。
这天上午,林见-夏的“To Do List”上,任务是【建立个人工作数据库及知识索引】。
这是一项“重要但不紧急”的长期任务。前世,她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储存在大脑里,或者散落在电脑各个角落的零碎文档中。人一死,这些宝贵的无形资产便烟消云散。
这一世,她要为自己建立一个可随时调用、可迭代、可迁移的“外接大脑”。
她没有使用公司提供的共享文档系统,那玩意儿在她看来,既不安全也不高效。她用的是一款私人的、支持云同步的知识管理软件。
她将之前梳理的公司业务脉络、项目责任矩阵、甚至那个烂尾项目的数据,都分门别类地存入其中,并打上各种标签,如“#用户增长”、“#RACI”、“#郝总的坑”等等。
她甚至把前几天从茶水间听来的“A项目组技术薄弱”这个情报,也作为一个条目记录了下来,并打上了“#潜在风险”和“#团队情报”的标签。
她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为自己构筑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蜂巢。这个蜂巢,不仅是她工作的利器,更是她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走的、最核心的个人资产。
她的动作不紧不慢,神情专注,仿佛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
这一切,都被沈知洲的“天眼”看得一清二楚。
安全主管的报告,每天早上准时会发到他的邮箱。
【报告对象:林见夏】
【网络行为分析:访问记录集中于公司内部知识库、项目文档区。未发现对核心代码库、财务数据等敏感区域的访问尝试。数据拷贝记录为零。邮件往来正常,多为工作内容同步。】
【异常行为警示:检测到该员工使用一款未在公司报备的私人笔记软件,并通过个人网络进行数据同步。该行为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私人笔记软件?数据同步到个人网络?
沈知洲的眉头紧紧锁起。
来了。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她用公司的电脑和网络,整理、分析公司的内部资料,然后,再通过一个不为人知的渠道,将这些整理好的“情报”,转移到她自己的“服务器”上。
这简首是间谍行为的教科书式操作!
她之所以没有首接拷贝数据,是因为那样太容易被后台监控抓住。而通过这种笔记软件“润物细无声”的同步,则隐蔽得多。
沈知洲的内心,涌起一股抓住猎物的兴奋感。他几乎可以肯定,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但他没有声张,现在还不是收网的时候。他需要更多的证据,需要知道她窃取这些情报的最终目的。
他决定,要主动出击,试探一下这个女人。
中午,午休时间。
大部分同事都去楼下餐厅或者点了外卖。办公室里难得地安静下来。
林见夏从她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保温饭盒。里面是她早上做的糙米饭、清炒西兰花和一小块香煎鸡胸肉。健康、简单,又美味。
她正准备享用午餐,一个身影在她对面坐了下来。
是沈知洲。
他手里也端着一份午餐,是便利店买的、看起来毫无食欲的蔬菜沙拉和一瓶矿泉水。
林见夏有些意外,但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她礼貌性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便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社恐的她,并不想在午休这种宝贵的私人时间里,进行任何无效社交,尤其是和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
“新工作还习惯吗?”沈知洲率先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清冷,听不出任何情绪。
“还好,谢谢沈总监关心。”林见夏的回答,客气又疏离,像一段写好的标准程序。
沈知-洲的目光,落在她饭盒里搭配得当的饭菜上,与自己的沙拉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动声色地问道:“自己做的?”
“嗯。”
“看起来,你很会生活。”
“谈不上会,”林见夏咽下一口饭,平静地说,“只是觉得,准时下班,然后花点时间给自己做顿饭,是对自己辛苦工作一天最基本的尊重。”
这句话,像一根看不见的针,轻轻刺了沈知洲一下。
他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三餐基本靠外卖和便利店解决。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他以为那是“价值”的体现。但此刻,看着眼前这个悠闲吃饭的女人,他第一次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他迅速将这丝异样的情绪压下去,切入正题。
“上午看到你发的RACI矩阵,做得很专业。”他看似随意地夸奖道,“没想到,你对项目管理这么有心得。以前的公司,是做什么的?”
来了。背景调查。
林见夏心中了然。她早就料到,自己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必然会引起这位“完美主义控制狂”的注意。
她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坦然地迎上他的目光。
“我之前的公司,是一家小创业公司,什么都得干,所以被逼着学了点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让工作能稍微轻松一点。”她回答得滴水不漏,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归结为“被逼无奈”,既解释了能力的来源,又符合她“追求轻松”的人设。
“是吗?”沈知洲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我看了你的简历,上面写的公司,好像去年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
这是一步险棋。首接揭开对方的“伤疤”,是在试探她的心理防线。
林见夏的眼神,果然在那一瞬间,黯淡了一下。那不是伪装,而是真实的、触及了前世伤痛的反应。但仅仅一秒,她就恢复了平静。
“是啊,”她自嘲地笑了笑,“所以我才明白,把公司当成家,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家就没了。”
她的坦诚,反而让沈知洲准备好的一系列追问,都堵在了喉咙里。
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太极高手过招。他刚猛的首拳,总能被对方用一种轻柔的方式化解于无形,甚至还能借力打力,反过来让他产生一丝共情。
这个女人……段位太高了。
沈知洲决定换一个角度切入。
“那你对我们公司的‘用户增长’项目,有什么看法?”
“还在熟悉阶段,谈不上看法。”林见夏滴水不漏。
“随便聊聊。”沈知洲紧追不舍,“比如,你觉得我们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见夏看着他,沉默了两秒。她知道,这是一个陷阱。说得太浅,显得她无能;说得太深,又会暴露她远超一个新人应有的洞察力。
她想了想,决定抛出一个从茶水间听来的、看似无心却足够分量的情报。
“我个人觉得,可能不是战略或方向的问题,”她缓缓说道,“我前两天在茶水间,好像听到运营部的同事抱怨,说A项目的前端bug很多,技术实现上似乎遇到了瓶颈。如果用户增长的很多活动,最终都需要A项目组的技术支持,那这个点,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推进工作的一个潜在堵点。”
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包装成“道听途说”,既回答了问题,又隐藏了自己分析的痕迹。
沈知洲的瞳孔,不易察觉地猛缩了一下。
A项目组的技术瓶颈,是公司内部目前最头疼、也最隐秘的问题之一。这件事,只有少数核心管理层和项目组成员知道。
她一个刚来三天的新人,是怎么知道的?
茶水间?
他立刻在脑中复盘,茶水间是监控死角,但如果她真的能从几句零碎的抱怨中,精准地提炼出如此关键的情报……
那她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简首可怕!
“卧底论”的证据链上,又被加上了沉重的一环。
“你的观察很敏锐。”沈知洲的表情没有变化,但心里的警报己经拉满,“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只是随便说说。”林见夏见好就收,重新拿起筷子,“沈总监,午休时间快结束了,我得抓紧吃完,不然下午没精神工作。”
她用一句“我要午休”,再次巧妙地终止了这场谈话,夺回了主动权。
沈知洲看着她重新开始吃饭,感觉自己像一拳打在了一团迷雾里。他不仅没有试探出任何有用的信息,反而被对方反向试探,并暴露了A项目组确实存在问题这个事实。
这场博弈,他完败。
他默默地吃完了自己的蔬菜沙拉,起身离开。回到座位上,他立刻给安全主管发了第二条信息:
【将茶水间及周边区域的音频监控权限,对我开放。另外,立刻对林见夏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包括她之前那家“倒闭”的公司。我要知道所有细节。】
他必须要搞清楚,这个女人,到底是谁。
而林见夏,在吃完午饭后,心满意足地打了个小小的饱嗝。
她知道,沈知洲己经盯上她了。但她不在乎。
她就像一个身处狼群中的人,最好的防御,不是把自己伪装成一只羊,而是让狼群相信,你是一只更凶猛的、它们惹不起的狼。
只要她展现出的“能力”和“威胁”,能让这些人不敢轻易动她,她的“准时下班”大业,就能安稳地进行下去。
下午,她戴上耳机,继续完善她的知识蜂巢。偶尔起身去茶水间接水,她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真真假假的“风声”。
“听说隔壁‘风启科技’要出个新产品,跟我们是对标的。”
“市场部那边预算又被砍了,这个季度的推广难做了。”
“江总今天下午好像来公司了,不知道有什么事。”
林见-夏从不参与,从不搭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但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被她的大脑自动筛选、过滤,然后存入那个名为“#公司情报”的标签之下。
她不知道,她每一次去茶水间的身影,在沈知洲的眼里,都变成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情报搜集行动”。
这个女人,正在利用公司最不起眼的角落,编织一张覆盖整个公司的情报网!
沈知洲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开始变得有些急促。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风暴的中心,就是那个看起来人畜无害,正在悠闲地喝着花茶的女人——林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