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晤回到宿舍,第一时间给父母报备「己安全返程」。
菻莱山的记忆,如同被妥善收纳的相册,在忙碌的校园日常中渐渐沉淀。
短暂的假期休整后,毕业设计的巨轮又要起航了。
只要课表空白,吴晤就将自己关在图书馆和设计实训室,电脑屏幕上堆叠着无数窗口:
灵感收集、案例分析、概念草图、思维导图……
菻莱山带来的那点模糊“底”,在反复的推敲中,终于被拉扯、揉捏,渐渐成形。
那是一种关于“山涧憩所”的探讨,她将初步的选题方向和构思框架发给了导师。
消息回复得比预想中快。
导师的反馈很具体,指出了方向可行但切入点过于宽泛的问题,这样后期要做的很多,工作量很大、耗材多、会很累。
吴晤对着屏幕上的批注,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在数位板上划着线。
接下来的两天,她像在迷宫里打转。
最终,一份更清晰、更有执行可能性的方案再次发往导师微信里:「《栖境·山系自然疗愈民宿的品牌设计》」。
这次,等来了一个简洁的「可执行,按此推进」。
吴晤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肩上的重量轻了一半,但是接下来几个月只会更忙。
/
秋意渐浓,十一月初的风己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卷着金黄的梧桐叶在校园小径上打着旋儿。
这天上午,吴晤按照辅导员的通知,背着帆布包,坐上了开往云江大学的公交车。
设计界一位重量级的前辈,在云江大学有个讲座,机会难得。
吴晤听得全神贯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
结束时己近中午十二点。
随着人流走出报告厅,吴晤站在门口,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准备找个地方解决午饭。
目光随意扫过报告厅门口一侧的宣传展牌,吴晤的视线在其中一块展牌上顿住了。
标题字体设计得很有张力,看着如此眼熟。
这不就是上次她设计的那版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微电影海报。
海报的左下角,清晰地印着一行小字:「设计师:云江农业大学 吴晤」。
吴晤想到之前为了这张海报,被折磨了一个星期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自己都觉得挺搞笑。
她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对着展牌拍了几张照,也算是自己的小成就吧。
准备收起手机时,看了眼时间:12:08。
肚子适时地发出“咕噜”一声轻响。
看着这个展牌,脑子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紧接着点开微信,找到那个名字。
指尖在屏幕上悬停了一瞬,然后飞快地敲下一行字:
「我在你们学校,刚听完一个讲座,你吃饭了吗?有空一起吃个饭吗?」
指尖轻点,发送。
她正想着要不要再补充一句「吃过了的话,就下次再约吧」。
对话框上方突然跳出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
紧接着,一条新消息弹出。
李锶昀:「我刚下课,你在哪?」
吴晤还没来得及回消息。
接着对方又发一条:「报告厅门口?」
吴晤:「对,一堆展牌这里。」
同时下意识地抬头西顾,目光在散落的人群中搜寻,并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果然,手机再次震动,对方又发来了一条消息:「看到你了,马上来。」
不远处的角落,刚从楼梯上下来,李锶昀正收起手机,朝吴晤这边快步走来。
他穿着深灰色的连帽卫衣,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显然是刚下课的样子。
走近了,感觉他像是在见一位老友,笑容灿烂,感染力很强,带动着吴晤也笑了笑。
“讲座怎么样?”他开口,目光扫过吴晤身后的宣传栏。
“信息量很大,很有启发。”吴晤如实回答。
李锶昀看着吴晤身后的展牌:“怎么,看到你的海报啦?”
吴晤指了指那块展牌:“对啊,你们还给我署上名了呢。”
“那当然。”
“我有点饿了,”吴晤稍稍摸了摸肚子,每天除了被毕业设计榨干脑力,思考“今天吃什么”就是她最大的哲学问题。
“你想吃什么?” 她习惯性地把问题抛出去。
“我都行,看你现在想吃点什么?”李锶昀还是想征求吴晤的意见。
“我之前刷到过你们学校三食堂二楼有个卖黄焖鸡米饭的窗口,评论区都说好吃,我想去尝尝。你有兴趣吗?”吴晤有点反客为主的感觉了,看来是有备而来啊。
“现在食堂的人有点多,可能需要排队哦,你确定要吃吗?”李锶昀还是比较周到地提醒了一下。
“来都来了,排一会儿也没关系。”
“那行,我们走吧。”
吴晤点点头,紧了紧肩上的帆布包带,跟在他身侧大约半步的距离,两人一起汇入了午间下课时汹涌的人潮。
云江大学的校园比农大更加开阔,古老的梧桐树冠如盖,枝桠交错,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洒在铺满金黄落叶的石板路上。
穿着各异的学生们抱着书本、拎着电脑包,步履匆匆地从他们身边掠过。
交谈声、自行车铃声、远处球场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
踩着脚下簌簌作响的落叶,穿行在这份古老学府特有的厚重与青春活力交织的氛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