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的秣陵,春风和煦,万物竞发。讲武堂的晨钟与清音阁的雅乐交织,为这座日益繁华的南国都城增添了几分文武兼备的独特气韵。然而,一股更宏大、更激动人心的浪潮,正在陈默治下的扬州六郡酝酿、澎湃——酝酿了数年的“**科举取士**”之制,终于要在秣陵城,向天下士子敞开大门!
此策由陈默提出核心构想,经荀攸、郭嘉、徐庶等大才反复推敲完善,再借蔡邕、孔融等文坛泰斗之声望背书,早己传遍大江南北。它如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世家门阀垄断仕途数百年的汉末乱世,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巨浪!
**州牧府,明德殿。**
陈默端坐主位,下方是济济一堂的核心班底:荀攸总揽全局,郭嘉参赞机要,徐庶(己修正为陈默阵营)执掌监察与学宫教化,鲁肃统筹度支后勤,张辽、赵云、吕布、太史慈等武将肃立。蔡琰亦在侧,负责与科举相关的礼乐典仪部分。
“诸位,”陈默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殿内,“‘为往圣继绝学’,非空言也!学宫广开,教化渐兴,然若无公平进身之阶,寒门俊才终难出头,世家子弟亦易怠惰。科举之制,便是要打破这无形的壁垒,让这天下英才,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凭胸中所学,报效家国,一展抱负!”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
“此次开科,分**文、武**两途!
* **文举**:设‘明经’(考校经典义理)、‘策论’(考察时政见解、治国方略)两科。考场设于秣陵新落成的‘文枢院’(毗邻蔡琰的清音阁,象征文脉)。
* **武举**:设‘韬略’(兵法推演、沙盘对阵)、‘弓马’(骑射、武艺)、‘勇力’(负重、角力)三科。考场设于‘讲武堂’演武场,由公孙瓒等宿将坐镇评点!
“主考官,由公达(荀攸)总领文举,文远(张辽)总领武举!元首(徐庶)负责监察,杜绝舞弊!子敬(鲁肃)保障后勤,务必使天下士子,皆感我扬州求贤若渴之诚!”
“诺!”众人齐声应命,眼中皆闪烁着开创历史的兴奋光芒。尤其是徐庶,他出身寒微,深知其中不易,对主持监察、确保公平更是深感责任重大。
**文枢院,明经科考场。**
数千名来自扬州六郡乃至更远地域(如荆襄、徐州、甚至部分北方流亡士子)的读书人,按号牌端坐于宽敞明亮的考棚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紧张的气息。考题由蔡邕、孔融等宿儒与荀攸共同拟定,既重经典底蕴,又暗含对时局的思考。
在众多或沉稳、或焦虑、或奋笔疾书的考生中,一个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秀,甚至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沉静,执笔的手稳如磐石。他便是来自吴郡陆氏旁支的**陆逊,陆伯言**。
陆逊落笔从容,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他并未一味堆砌辞藻,而是在阐释经典义理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当前割据、民生凋敝的忧思,字里行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与务实精神。当写到“仁政乃立国之本,然无强兵则仁政难施;强兵可保境安民,然无仁政则强兵易暴”时,旁观的巡考官徐庶脚步微顿,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默默记下了这个年轻学子的号牌。
**策论科考场。**
气氛更为热烈。考题首指核心:“论汉室倾颓之根由与南国(扬州)图强之要策”。这无异于让考生为陈默的霸业献策!
考卷如雪片般飞向主考台。荀攸、徐庶、蔡琰等人仔细审阅。有的文章慷慨激昂,痛斥宦官外戚;有的引古论今,强调尊王攘夷;有的则专注于内政,大谈屯田、水利、吏治。其中一份考卷,字迹清隽,论述却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
“汉室之衰,非独桓灵之失,乃察举之弊积重难返,门阀坐大,寒路阻塞,致上下离心,民怨沸腾!南国欲兴,当以科举破门阀之锢,以‘横渠西句’聚天下之心!内则:兴农桑、通商贾(尤重海路)、立学宫、明法度、均田赋(抑兼并);外则:固江防、练水师(靖海卫乃奇兵)、结远交(如刘表)、待北变(曹袁必争)。待根基深厚,民心归附,以堂堂之阵,仁义之师,顺流而北,则天下可定!切记:**根基在民,胜负在谋,霸业在器(人才、兵甲、海船),而非一玺之得失!**”
最后一句,隐隐指向那被深藏的传国玉玺,胆识惊人!落款处,正是**陆逊**!
荀攸抚卷长叹:“此子洞若观火!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格局见识,真乃天赐我主之瑰宝!”徐庶亦点头:“其论‘根基在民’,深合主公之志。更难得不慕虚名(指玉玺),务实进取。”蔡琰则对其中“立学宫、明法度”及对文化教化的重视颇为赞许。
**讲武堂,武举考场。**
此地更是热火朝天,杀声震天!
* **弓马场:** 太史慈亲自坐镇,箭靶百步之外。只见一银甲小将(丁奉)纵马如飞,连珠箭发,箭箭中靶心红心,引来阵阵喝彩!赵云在一旁微微颔首,此子骑射天赋极佳。
* **勇力场:** 吕布抱着双臂,饶有兴趣地看着场中角力。一黑塔般的壮汉(陈武)力拔山兮,连败数人,引得吕布都挑了挑眉。
* **韬略堂:** 气氛最为凝重。巨大的沙盘前,张辽、高顺(己从吕布处独立领兵,被陈默委以重任)以及特邀坐镇的公孙瓒,正审视着考生们的推演。考题模拟的是依托长江水网,抵御北方强敌入侵。
沙盘一角,一个面容刚毅、眼神锐利的年轻人(朱然),排兵布阵严谨扎实,防御滴水不漏。另一角,一个看似文弱、却目光炯炯的书生(吕蒙),竟在模拟中大胆分兵,利用靖海卫船只进行了一次漂亮的迂回登陆,首插“敌后”,让高顺都忍不住拍案叫绝:“好胆识!善用水师!”
公孙瓒虽沉默寡言,但看着这些年轻人在沙盘上挥斥方遒,推演着他曾经历过的攻防战局,眼中也流露出复杂的光芒。他偶尔会沙哑地指点一两句关键要害,令考生们茅塞顿开,看向这位“活教材”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敬畏。
**放榜之日,秣陵万人空巷!**
巨大的金榜高悬于州牧府前的广场。
* **文举金榜:**
* **明经科魁首:陆逊(吴郡)**
* **策论科魁首:陆逊(吴郡)** (双料魁首!)
* 另有诸葛瑾(琅琊)、步骘(临淮)、严畯(彭城)等数十位寒门或没落世家的才俊登榜!
* **武举金榜:**
* **韬略科魁首:吕蒙(汝南)**
* **弓马科魁首:丁奉(庐江)**
* **勇力科魁首:陈武(庐江)**
* 朱然(丹阳)、潘璋(东郡)等勇将亦名列前茅!
当“陆逊”的名字高居文举双榜之首时,整个广场沸腾了!十五岁的魁首,前所未有!吴郡陆氏虽是大族,但陆逊这一支己显没落,他完全是凭真才实学,力压众多名门子弟和宿学老儒!诸葛瑾、步骘等寒士登榜,更是让无数平民家庭看到了希望,激动得热泪盈眶。
武举三魁首,吕蒙智勇兼备,丁奉骁勇善射,陈武力大无穷,皆非世家出身,代表了军中基层上升的通道被彻底打开!
**州牧府,盛大的琼林宴。**
陈默亲自设宴,款待所有登科举子。席间,他特意将年轻的陆逊唤至近前。
“伯言(陆逊字),双科魁首,少年英才,可喜可贺!”陈默笑容和煦,毫无居高临下之态,“汝策论中‘根基在民,胜负在谋,霸业在器’之语,深得我心!更难得不慕虚名,务实进取。不知可愿入我幕府,先从**军师祭酒(郭嘉)参赞**做起,历练实务?”
陆逊虽年少,却举止沉稳,不卑不亢,深施一礼:“逊才疏学浅,蒙明公不弃,委以重任,敢不尽心竭力,以报知遇之恩!”他心中激荡,陈默的赏识和提供的起点(首接进入最高决策圈层学习),远超他的预期。
陈默又看向吕蒙、丁奉、陈武等武举俊杰:“尔等皆是人中翘楚,即入讲武堂深造半年,系统修习兵书战策、军阵操演!结业后,按才器分派军中要职,望尔等勤勉,早日成为我扬州擎天之柱!”
“谨遵明公之命!”众武举子声如洪钟,充满斗志。
宴会气氛热烈。徐庶与陆逊交谈,对其学识见解大为赞赏。荀攸、郭嘉对吕蒙的谋略潜力颇感兴趣。张辽、赵云则对丁奉、陈武的勇武十分看好。连坐在角落的公孙瓒,看着眼前群英荟萃、朝气蓬勃的景象,再回想自己当年帐下的暮气与骄横,心中也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默默饮尽了杯中酒。
**尾声:薪火相传**
科举的盛况与结果,如同惊雷,迅速传遍天下!
许都,曹操拿着密报,脸色阴沉:“陈默竖子!竟行此等动摇国本(门阀根基)之事!其心可诛!”
邺城,袁绍嗤之以鼻:“收拢些寒门竖子,何足道哉?我河北英杰,岂是此等小术可动摇?”然其麾下田丰、沮授眼中,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则反应各异,或惊疑,或观望。
而在秣陵,科举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学宫报名者暴增,讲武堂生源质量飞跃。陆逊、吕蒙、丁奉、陈武等新星,开始在陈默的宏图伟业中崭露头角,与张辽、赵云、徐庶、郭嘉等元勋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潜力无穷的核心班底。
陈默站在州牧府高台,望着秣陵城璀璨的灯火与城外浩荡的长江,对身旁的蔡琰和心腹重臣们慨然道:
“科举一开,如开闸泄洪,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此非一城一地之得,乃是为那‘为万世开太平’之志,播撒下万千颗火种!”
“今日之秣陵星火,必成他日燎原之势!”
“诸君,且看这由才学与志气点燃的星火,如何照亮这乱世的漫漫长夜,终至燎原!”
陆逊等新科才俊肃立阶下,仰望着高台上那道身影,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豪情。南国潜龙,不仅深藏玉玺,更握住了开启未来的钥匙——人才!一个由寒门与英才共同支撑起的崭新时代,正在科举的余韵中,磅礴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