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暂时堵住,但威胁依然存在。王麻子那边的窥探并未停止,泼皮的身影偶尔还在集市边缘晃荡。
梁舒深知,要想生意长久,光靠严防死守不行,还得把根扎得更深,把朋友变得多多的。
这日,她特意包了几份品相最好的“福寿安康”桃子和“金玉满堂”元宝,带着魏河,敲开了陈老蔫家的门。
陈老蔫依旧在刨木头,头也没抬。
“陈伯,忙着呢?”梁舒笑着把点心放在干净处,“新做的,您尝尝,给提提意见。”
陈老蔫瞥了一眼那精致的点心,鼻子里哼了一声,没动。
梁舒也不在意,开门见山:“陈伯,您手艺好,做的模子帮了我们大忙。这生意呢,往后还想长久做下去,需要更多新花样,也怕模子用久了磨损。想跟您签个契,以后我们家点心模子的活儿,都包给您。按件算钱,或者按月给您一笔固定的‘工钱’,您看哪种合适?”
陈老蔫刨木头的动作终于停了。他首起身,浑浊的老眼盯着梁舒:“签契?”这词儿对他一个乡下老木匠来说,有点新鲜,也有点分量。
“对,白纸黑字,按手印。”梁舒拿出准备好的、请村里唯一的老童生帮忙写的简单契约文书,“您看,按件呢,一副新模子,给您三十文。若是按月呢,每月给您三百文,不管我们打几副模子,只要我们有需要,您优先给我们做,保证手艺。您选哪种都成。”
三百文!一个月!这比陈老蔫平时零零散散接活挣得多多了!而且旱涝保收!他枯树皮般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动容。他拿起契约文书,虽然认不全字,但那份郑重是做不得假的。
“我…我选按月。”陈老蔫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旱涝保收,对老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成!”梁舒爽快答应,递上印泥,“那咱们这就按手印!”
看着陈老蔫那沾满木屑、粗糙却郑重按下手印的大拇指,梁舒心里踏实了几分。绑定了关键的手艺人,就是稳固了供应链。
随后,她又带着点心,拜访了村里口碑最好的桑树主人,同样签下契约,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包下了他家品质最好的老桑叶供应。又找到每日赶牛车去镇上、为人忠厚的李老栓,约定每日付几文钱,搭他的牛车往返,既省力又安全。
这一圈下来,魏家的点心生意,看似还是那个小摊,内里却悄然织起了一张小小的、由契约和人情构成的防护网。村里人看在眼里,议论的风向也悄悄变了:
“魏家那媳妇,是个讲究人!跟陈老蔫、桑树张都签契了,工钱给得足!”
“可不是,听说坐李老栓的车,钱也从不拖欠。”
“人家凭手艺吃饭,又懂规矩,活该人家挣钱!”
这些议论,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保护。王麻子手下的泼皮再在集市晃悠,想找茬时,也会被旁边知情的摊贩或村民用眼神或言语隐隐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