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帝时期——
“出身微末而有倾天之功,无祖辈余荫而自开气象。”
“这朱元璋有类我父也。”
刘恒赞叹一笑,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当年秦末乱世之时,便是陈王涉初举烽燧,首鸣镝矢,六合皆震。”
“我高祖彼时正因放走了刑徒流落芒砀山,听闻陈王义举后,当即响应,合众围了县城。”
“沛县父老得知是高祖回来,立杀县令,开城迎之,推举高祖为沛公,设祭坛,立赤旗,正式起兵。”
“彼时除了高祖外,还有九江英布、巨野彭越,无不是出身刑徒盗匪。”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然风云际会,君子当效龙蛇之变,乘风驭云,扶摇九霄!”
刘恒感慨良久,秦末那勃勃生机,万物进发的境地犹在眼前。
他随后看向了身旁的刘启,说道:
“启儿,你要谨记,天下英雄何其多也!”
“一县之才,可牧九州万方;乞食之人,有君临八荒之能。”
“若你不用心治国,善待百姓,肆意滥用手中的权利,无异于在人间掀风起雨,给蛰伏的草蟒以化龙之机!”
——东汉,洛阳城——
“我悟了!天命,这便是天命!”
刘秀神神叨叨的,他最近研究谶纬学说有些入了魔,遇事必谈玄论易。
“《易》有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朱元璋以明代元,应运而生,既是他选择了天命,也是天命垂青于他。”
“人与运合,运因人生,如阴阳轮转,生生不息。”
“运者,势也,随天动而起伏;人者,根也,因志坚而通达。”
“故运势无常,唯心可驭;天命虽玄,唯德可载。”
“顺逆皆磨砺,浮沉俱修行,此乃乾坤之道,谶纬之精髓也。”
——刘宋,建康城——
“当浮一大白!”
“哈哈!世上再无比听到我汉家英雄痛击狄夷更让人畅快的事了!”
“驱逐胡虏,复我中华。真好,说得真好!”
刘裕举杯痛饮,击节赞叹。
在得知自己最终未能北伐一统的结局后,他便一首心有郁郁。
此时骤然得知,后世有人完成了他未尽的心愿,他胸中块垒尽去,再无遗憾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刘裕纵横一生,未尝一败,今日在这朱元璋面前,我甘拜下风。”
“我不如他也,哈哈!”
口中虽称败,刘裕仍豪气冲天,气势不减。
——北魏,怀朔镇——
草原上,贺六浑因马儿体力不支,一个人远远吊在队伍的后面。
他此刻激动得浑身发抖,仿佛天幕中说的不是朱元璋,而是他自己。
“从乞丐到皇帝,真乃我辈楷模!”
“这样的出身都能成就大业,我又何必自怨自艾。”
“他只有一只破碗,我可还有一匹健马,一柄长弓!”
贺六浑眼底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一股强烈的宿命感在他胸中激荡。
他坚信,自己终将如朱元璋一般,从微末崛起,成就霸业。
这时,前方一片窸窸窣窣的嘈杂声传来,贺六浑瞬间从悸动中惊醒:
“嗯?什么动静?”
他立即翻身上马,戴好头盔,准备见势不妙就溜之大吉。
几个相熟的戍卒看到了他,很快凑了过来,将他护卫在中间。
“发生什么事了,闹出这般动静?”贺六浑问道。
一个稍显老相的戍卒抬起头回道:
“高队主,有大事发生!”
“有弟兄来报,沃野镇的酋长破六韩拔陵反了,正出兵向武川、怀朔而来!”
贺六浑瞳孔骤然收缩,如遭雷击般僵在原地。他本能地感觉到,这片土地即将奏响一首壮丽的史诗。
“去岁怀荒镇便因克扣粮饷,杀死了镇将,后被朝廷镇压。”
“而今不过一年,沃野镇又闹了起来,想必六镇之中,不满者甚多。”
“风云际会,正该英雄豪杰展露身手!”
——大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亦是满脸钦佩,感叹道:
“不必细究这明太祖的发家史,朕知其定不容易。”
“我家自西魏时便是八柱国之一,世袭有唐国公爵位,即便如此,隋末为取天下,朕亦是亲冒矢石,十年征战。”
“西河斩高德儒,霍邑摧宋老生,长安取隋祚,陇西扫薛秦。”
“河东铁骑踏破刘武周,河北长戈荡平刘黑闼。”
“虎牢关前,三千玄甲破十万,一战擒双王!”
虽说着过往辉煌的战绩,李世民脸上却没有一点得意之色,反而面色沉重。
“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赫赫武功,是朕的不世之资。”
“但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每个敌人都绝非弱手,每一场血战都是生死之搏。”
“沙场之上,箭雨如蝗,刀枪如林,朕亦不能幸免。”
“当年随我征战的宝马共有六匹,无一不是千里良驹。”
“然飒露紫、什伐赤均身中数箭,死在洛阳。拳毛?身中九箭,殆于河北。白蹄乌长途奔袭,力竭而亡。青骓身中五箭,没于虎牢关前。”
“唯有特勒骠虽随我数次接敌,仍得以善终。”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那些随我冲锋陷阵的儿郎,多少埋骨沙场,魂断他乡。”
“三千玄甲卫中,每个战死的将士,我都记着名字。”
说到此处,李世民近乎落泪,好一会才压下心里的伤感。
“明太祖以布衣之身奋起,想必经历过的比朕还要刻骨铭心。”
“其中复杂的心绪,外人又怎会懂呢,他们根本没体会过。”
“也只有我,才能理解一二啊。”
长叹一声,李世民回忆道:
“昔日虎牢关下被我擒获的夏王窦建德亦是农家出身,其人颇有仁厚之风,河北百姓爱之。”
“可惜父皇竟因出身不高,将他杀害,以致于河北至今人心不服。”
想到这,李世民眼底闪过一丝痛惜,他不禁把窦建德、朱元璋二人比较起来:
“朱元璋出身较之窦建德更加贫苦,想必他主政之后也会比窦建德更能体谅百姓,处事更加仁厚。”
“恨不能与明太祖相坐而论,抵足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