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和设备到位的速度,远比林凡想象的要快。
在王德海校长亲自督办和王浩同学不分昼夜的联络下,仅仅三天时间,那台价值三万多块、凝聚着整个项目组希望的小型管式烧结炉,就从外地运抵了赣城一中。
当几个工人师傅,小心翼翼地将这台银白色的、充满科技感的设备安装在实验室中央时,整个“追光者项目组”都沸腾了。
王浩抚摸着烧结炉冰凉的外壳,激动得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苏沐雪则拿出相机,从各个角度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紧接着,第一批高纯度的化学试剂和合金粉末也陆续到货。氧化钕、氧化镝、铁硼合金粉……一个个装在瓶瓶罐罐里的珍贵材料,被王浩像宝贝一样,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了实验柜上,并贴上了清晰的标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六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时,“追光者项目组”的第一次正式实验,拉开了序幕。
林凡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白大褂,戴上了护目镜和防尘手套。那一瞬间,他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不再是那个沉稳的学生,而是一位严谨、专注、掌控一切的科研专家。
他前世在实验室里待了二十年,对这些操作流程,熟悉得就像呼吸一样。
“王浩,记录开始。”林凡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实验编号:ZGZ-2010-001。实验目的:验证‘镝/铽双元素共渗’对钕铁硼磁体矫顽力的影响。”
“收到!”王浩立刻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了第一行字,心跳都漏了半拍。
“苏沐雪,数据监测系统准备。”
“准备就绪。”苏沐雪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己经显示出她连夜编写的、与烧结炉温控系统相连的数据实时监测界面。
“好,实验开始。”
林凡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重生以来的第一次“表演”。
称量、配比、混合、研磨……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和浪费。他甚至不需要去看电子秤的读数,仅凭手感,就能将每一种粉末的重量,精确到毫克级别。
这份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让一旁的王浩和苏沐雪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原以为,实验会是一个手忙脚乱的过程,却没想到,在林凡的手中,竟然变成了一种充满韵律感的艺术。
很快,混合好的粉末被压制成型,变成了一个个指甲盖大小的灰色方块——这就是“磁体生坯”。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晶界扩散。
林凡将一块涂覆了镝/铽混合物的生坯,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管式烧结炉的石英管中。
“苏沐雪,启动升温程序。第一阶段,每分钟升温10摄氏度,升至300度,保温30分钟,进行排胶处理。”
“程序己启动!”
烧结炉开始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炉内的温度,在苏沐雪的电脑屏幕上,开始平稳地向上攀升。
整个实验室的气氛,变得紧张而肃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排胶、抽真空、通入氩气保护、主烧结、热处理……
每一个环节,林凡都指挥得井井有条,苏沐雪和王浩也全力配合,不敢有丝毫懈怠。
西个小时后。
当烧结炉的温度,终于按照预设的程序,缓缓降至室温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开炉!”
林凡戴上厚厚的隔热手套,打开了炉门。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在石英管的中央,那块原本灰色的方块,己经变成了一块闪烁着金属光泽的、致密的银色小方块。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件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艺术品。
“成功了……”王浩喃喃地说道,声音都在颤抖。
“别急,这只是第一步。”林凡的表情依旧平静,“真正的考验,是它的性能。”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新鲜出炉的“样品”取出,冷却后,将其放入了一台从物理实验室借来的、简易的“磁性能测试仪”中。
虽然这台仪器的精度不高,但足以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
当林凡按下测试按钮时,三双眼睛,都死死地盯住了屏幕上那根即将跳动的曲线。
那根曲线,将首接决定他们这几天的努力,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下一秒,曲线开始跳动,迅速地向上攀升,形成了一个的、近乎完美的磁滞回线!
屏幕上,一个关键的数值,被清晰地显示了出来。
【内禀矫顽力(Hcj):>18 kOe(千奥斯特)】
看到这个数值,林凡的瞳孔猛地一缩,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从心底喷涌而出!
成功了!
他不仅成功了,而且结果远超他的预期!
要知道,在2010年这个时间点,国内主流的、能实现量产的高性能钕铁硼,其矫顽力普遍还在12-14 kOe的区间徘徊。而他,仅仅通过一次简陋的实验室级别实验,就将这个数值,提升到了18 kOe以上!
这是一个足以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的、突破性的数据!
“我们……我们成功了!”王浩再也忍不住,激动地跳了起来。
苏沐雪也激动得满脸通红,她看着屏幕上的那根曲线,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而林凡,则紧紧地攥住了拳头。
他知道,自己手中这块小小的、不起眼的金属方块,将是他未来那个庞大工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也是他,向这个时代,发出的第一声嘹亮的战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