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5日,南山区的阳光透过深圳大学斑驳的树叶,在马化腾的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位20岁的大西学生正盯着计算机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耳机里循环播放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却难掩眉间的愁绪。三天前,他和同学张志东、陈一丹聊起创业构想时,父亲的话仍在耳边回响:"互联网?那都是美国人玩的虚头巴脑的东西,港口生意才是实实在在的!"
"小马,你表哥从南洋打来卫星电话!"辅导员在教室门口喊道。马化腾愣了一下,匆匆起身。他知道,远在南洋的表哥是童氏集团的副总裁童浩林——这个身份在家族里一首讳莫如深,只知道他是商界传奇,却从未想过会主动联系自己。
电话亭里,电流声夹杂着童浩林沉稳的声音:"化腾,听说你想做互联网?"
马化腾握着听筒的手微微收紧:"哥,您...怎么知道的?"
"在商海浮沉,总得有些消息渠道。"童浩林的笑声从听筒传来,"我看过你的项目企划书,即时通讯软件?想法很大胆。说说看,你觉得这个东西凭什么改变世界?"
马化腾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明亮:"现在人们沟通太依赖电话和信件,如果能通过计算机实现即时交流,效率会呈几何级增长。而且..."他顿了顿,"我相信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电子身份',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的桥梁。"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童浩林的声音变得严肃:"我可以给你8000万,占股15%。但有三个条件:第一,这笔钱只能用于技术研发;第二,决策权在你,我绝不插手经营;第三..."他突然轻笑,"如果有一天成功了,记得请表哥喝杯咖啡。"
马化腾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哥,您为什么...愿意相信我?"
"因为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童浩林的声音带着追忆,"19岁在麻省理工读书时,我拿着用《孙子兵法》写的商业企划书,被教授骂作'异想天开'。但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他顿了顿,"对了,我会让王妹带着财务团队协助你搭建公司架构。她现在可是注册会计师了。"
挂断电话,马化腾站在原地许久。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港口的汽笛声隐约传来,与记忆里父亲的斥责重叠。当晚,他带着企划书冲进家门,却撞见父亲正在书房摔茶杯:"还搞什么互联网?你表哥能有今天,靠的是港口、地产这些实业!"
"爸,表哥愿意投资我们!"马化腾将卫星电话通话记录拍在桌上,"他说互联网不是虚幻,而是未来!"
父亲盯着记录上的南洋号码,突然沉默了。作为港口总经理,他自然听过童氏集团的名号,更知道那位神秘的童浩林在商界翻云覆雨的手段。许久,他叹着气坐回椅子:"你表哥...真的支持你?"
与此同时,南洋童氏别墅的书房里,童浩林正在召开跨国视频会议。屏幕上,凯瑟琳、阿卜杜勒和妮哈的头像依次亮起。
"浩林,你确定要投资这个连产品都没成型的中国小子?"凯瑟琳挑眉,"8000万足够收购澳洲三家成熟科技公司。"
童浩林转动着手中的钢笔,屏幕蓝光映得他眸光深邃:"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阿帕网时,谁能想到它会变成互联网?化腾的即时通讯项目,是在构建数字时代的'高速公路'。"他调出一份数据,"而且别忘了,中国有11亿人口,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蓝海。"
阿卜杜勒摸着胡须大笑:"不愧是用《三十六计》玩垮岛国财团的人!这步棋,我跟了!我的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再注资2000万。"
妮哈转动着腕间的钻石手链:"梅塔集团在印度也有互联网布局,或许我们可以共享技术资源?"
童浩林点头:"正有此意。另外,我需要你们帮忙打通欧洲市场的服务器节点。"他突然转头看向书房门口——童宁正抱着一堆文件探头探脑,"小宁,别偷听了,进来帮忙分析欧洲数据。"
童宁吐了吐舌头,大大咧咧坐下:"哥,我刚查到个有意思的事。岛国财团破产后,他们在东南亚的光缆铺设项目烂尾了,我们要不要..."她狡黠一笑,"来个'顺手牵羊'?"
会议结束时,窗外己是华灯初上。童浩林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新加坡璀璨的夜景,拨通了小舅舅童振兴的电话:"小舅舅,我需要您帮忙疏通美国的互联网政策...对,和中国的一个创业项目有关。"
而在深圳,马化腾的创业团队正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彻夜奋战。张志东敲着键盘突然抬头:"化腾,咱们公司叫什么名字?"
马化腾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表哥电话里的话,坚定道:"就叫腾讯——连接一切,讯通未来。"
凌晨三点,童浩林收到王妹从深圳发来的照片:六个年轻人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吃着泡面敲代码,墙上贴着"星火燎原"的标语。他保存下照片,在家族群里发了句:"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童诗婷第一个回复:"浩林做得对,当年你太爷爷创业时,也是从一间茅草屋开始。"
振东舅舅则发来一串数字:"新加坡即将开放互联网准入,这是政策细则,或许对化腾有用。"
童浩林放下手机,望着书房里那尊唐代佛像。千年之前,童氏祖先从长安南下;千年之后,他正在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启程。窗外,海风送来潮湿的气息,带着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躁动与希望。这场隐秘的投资,不仅是对未来的押注,更是一个家族跨越千里的传承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