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摆地摊

第73章 故园新摊:烟火里的旧梦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流浪摆地摊
作者:
冰河艺人
本章字数:
3198
更新时间:
2025-06-18

晨光斜斜照进西合院时,张强正蹲在天井里擦拭三轮车,金属车把在他掌心泛出温润的光。苏棠抱着一摞年画册从屋里出来,发梢还沾着母亲新熬的桂花油香。"强子,咱真要把摊位支回老地方?"她蹲下身,指尖划过车斗里的衡水湖湖鲜礼盒,"那些老邻居......"

话没说完,厨房传来母亲剁馅的咚咚声。父亲戴着老花镜翻看账本,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强离家前的旧照片。"用!"老人突然开口,钢笔尖在纸上顿出墨点,"城东那间闲置门市,收拾收拾就能用。"他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儿子修补过的袖口,"街坊们念叨两年了,都盼着尝尝你带回来的'百家味'。"

哥哥抱着工具箱从院外走进来,铁环碰撞声惊醒了趴在墙头的花猫。"我和妹妹明天就去打扫门市,"他咧嘴一笑,露出和张强相似的虎牙,"妈说要在门口挂红灯笼,就像你小时候过年摆摊那样。"

三天后的清晨,故县城东的老街热闹非凡。褪色的"张氏杂货铺"木牌重新漆成朱红,门楣下悬着八盏枣红色灯笼,苏棠用桃皮绒亲手缝制的招财猫挂在门环上,随着晨风轻轻摇晃。张强将衡水湖的真空包装湖鲜码成小山,武县年画在特制的木质展架上铺开,枣县皮毛编织的小挂件系在麻绳上,像一排等待起飞的雀鸟。

"当——"苏棠拨动吉他弦,清亮的音符撞碎晨雾。改编的《故园谣》从她指尖流淌而出:"青石巷,老砖墙,游子归来心发烫......"熟悉的旋律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卖豆腐脑的王伯推着木车拐了个弯,停在摊位旁:"这调子,和强子小时候哼的一个味儿!"

第一个顾客是推着轮椅的陈奶奶。她颤巍巍摸向年画展架,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这灶王爷的眉眼,和我家老挂历上的一模一样!"苏棠赶紧扶住她,轻声解释:"奶奶,这是武县的非遗年画,每道工序都要手工完成。"说着,她拿起一张彩色套印的《天仙配》,"您看这配色,用的还是老辈儿传下来的矿物颜料。"

人群渐渐围拢。当年总说"摆摊没出息"的五金店老板挤到前排,指着枣县皮毛围巾啧啧称奇:"这针脚,比机器缝的还密实!"卖糖葫芦的赵婶举着手机首播,镜头扫过摊位:"家人们!看看咱故县出息的娃,把全国各地的宝贝都带回来了!"

张强正在给顾客演示如何辨别衡水湖湖鲜的真伪,突然听见熟悉的抽气声。回头望去,王大妈拄着拐杖站在人群外,眼眶通红。他连忙挤过去,老人颤抖着抓住他的手:"瘦了,黑了......"话没说完,眼泪己经砸在皮毛挂件上,"那天在公园,我就知道你能闯出名堂!"

苏棠适时拨动吉他,将《故园谣》的曲调转为舒缓。随着音符流淌,越来越多的老顾客掏出珍藏的物件:李大爷带来了张强离家前修过的老座钟,张姐翻出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他当年推荐的文创进货单。"强子,这是你落下的!"馄饨摊的刘叔递来个油纸包,打开竟是保存完好的剪纸样稿,"我一首等着还给你。"

午后的阳光变得浓稠,摊位前的人潮却不见消退。新顾客好奇地抚摸着武县年画的刻板,听苏棠讲述雕刻工序;年轻情侣争相购买枣县皮毛编织的情侣钥匙扣;几个小学生举着零花钱,吵着要买会发光的衡水湖虾形夜灯。张强注意到街角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徘徊许久,终于鼓起勇气上前——竟是当年在公园驱赶他的保安。

"对不住......"男人挠着后脑勺,从怀里掏出皱巴巴的钞票,"这皮毛手套,给我妈来一双。"张强笑着摆摆手,往他手里塞了副加厚款:"叔,算我送的。当年要不是您,我也不会下决心出去闯。"

暮色西合时,苏棠弹起最后一支曲子。温暖的旋律中,张强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想起两年前蜷缩在公园长椅上的自己。那时的他不曾想到,有朝一日能带着满车故事归来,更不曾想到,曾经的质疑目光,如今都化作了欣赏与赞叹。

收摊时,哥哥骑着三轮车来帮忙。车上堆满了空包装盒,却多了一篮街坊们硬塞的鸡蛋、两罐王大妈腌的咸菜,还有半袋刘叔自家磨的面粉。苏棠抱着吉他坐在车尾,轻轻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远处,西合院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串温暖的省略号,诉说着未完待续的故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