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青云站在张贴破敌之策的木架前。
将眼前的破敌之策,翻面张贴、
“诸公且看!”
冯青云就站在木架旁,不发一言。
群臣疑惑,纷纷看向冯青云所谓的破敌之策。
从原先的不屑一顾、质疑、疑惑、震惊、到最后的惊为天人。
此时,整个大殿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殿上群臣,面面相觑。
眼前的破敌之策,饶是他们不通兵事。
也知此策不同凡响。
实在是过于详细。
除了后面遮挡了一部分。
就算是三岁孩童拿上此策,也知晓如何调兵遣将。
虽不知此策能否在战场上大杀西方。
但比起祖珽晦涩难懂的破敌之策,不知强上多少。
两者之别,宛如云泥。
这一时间,不知道是夸还是贬。
纷纷将目光,再次投向祖珽所在。
祖珽摇晃着身躯向前,将脸贴在木架上。
祖珽虽因伤致盲,但还是能看清眼前一寸之地。
看了半晌,祖珽不自觉的出声叫好,拍手称快。
“妙……妙妙……”
看到最后头,见文字被遮挡。
伸手便想揭开宣纸上遮挡的锦帛。
“祖大人,且慢!”
冯青云立马上前阻拦,解释道。
“为了此策,不被泄露。”
“余下内容,不适合在此展示。”
“等此策送到前线,等大捷的战报传来。”
“到时候,祖大人便会知晓此策被遮挡的内容。”
身为朝堂第二人,凭借真才实学。
而非以色媚上上位的能臣。
被一个为皇家拉皮条的黄口小儿阻拦。
祖珽本就不喜,见冯青云口出狂言,出声呵斥。
“竖子,好大的口气。”
“破敌之策到战场上才能见真章。”
“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此策还未上战场,便敢大言不惭。”
“尔是欺我大齐朝堂不通兵事乎?”
这破敌之策,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凡。
如今被这瞎子三言两语,说成是纸上谈兵。
本来大功一件,如今倒反成罪过。
冯青云不得不佩服,眼前之人的诡辩。
而朝堂群臣,似乎和眼前的瞎子是同一战线。
作为文臣,战场上的胜败军功,与他们无关。
朝中大将都在前线,此时议论破敌之策本就是走个过场。
冯青云拿出有效的破敌之策,显得朝堂群臣乃是酒囊饭袋。
此时,冯青云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见祖珽身后的崔季舒出列,打算为他说话。
冯青云感激地点点头,抢先一步。
“原以为祖大人眼盲,没想到心也盲。”
“如此破敌之策,在祖大人心中,竟成了纸上谈兵。”
“祖大人这兵法大家的称号,不会是自己封的吧。”
话落,冯青云跪在地上,满脸愤慨。
“太后娘娘,微臣愿立下军令状。”
“若臣所献之策,当真如祖大人所言,乃纸上谈兵。”
“臣愿以死谢罪!”
“若臣所献之策,能助我大齐破此危局。”
“请太后问罪诋毁此策,险些误国的祖大人。”
“不知,祖大人可否敢立下军令状。”
此话一出,祖珽愤怒地瞪着冯青云。
指着冯青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你……你……”
“哼……竖子不足与谋!”
最后冷哼一声,甩袖回了原位。
群臣见祖珽也无话可说,纷纷闭口不言。
怕被冯青云拉着立下军令状。
此时,大殿之中,再次一片寂静。
这时,帘幔中传来女子欣喜的声音。
“既然素有兵法大家之称的祖大人,也称赞此策。”
“说明此策言之有物,颇有见地。”
“本宫决定,将此策送入前线。”
“让前线为国浴血的将士们,验证验证此策。”
“是否真如祖大人所说的那般纸上谈兵……”
话音落下,殿中无人反驳也无人回应。
崔季舒见状,上前一步。
“恭喜太后得此神策。”
“有此神策,我大齐困局可解。”
“臣崔季舒,为太后贺,为陛下贺,为我大齐贺。”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
向来只会喷人,哪哪看不顺眼的崔季舒崔大喷子。
今日居然破天荒,夸赞他人。
还真是稀奇。
帘幔中,再次传来女子欣喜的声音。
“借崔大人吉言!”
“待到大捷战报传来,本宫记崔大人一功。”
“臣谢过太后。”
崔季舒躬身谢恩,为冯青云请功。
“无功不受禄,请太后恩赏真正献策之人。”
话音刚落,帘幔中女子的声音接踵而至。
“本宫差点将冯爱卿忘了,是本宫疏忽。”
“冯爱卿献策有功,文采斐然,乃难得的经世之才。”
“本宫决定封冯爱卿为帝师,位列极品。”
“替本宫、替我大齐,教导陛下和皇子、皇女。”
此话一出,群臣满脸不可置信。
让臭名昭著的前花鸟使当帝师,教导陛下和众皇子。
还位列极品,与公侯一般。
若真是如此,今日过后。
眼前的青衫少年郎,怕将成为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待到陛下成年,冯青云有着帝师的身份。
将来的权势怕是远超如今的和丞相。
此时,朝堂群臣沉默不语,不发一言。
不敢出言反对,得罪将来的权臣冯青云。
更不敢出言赞同,得罪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士开。
坐在原地,眼观鼻鼻观心。
崔季舒惊讶地看了冯青云一眼,微微一笑。
此时,皇帝高玮身边的陆令萱睁开眼睛。
看了殿中群臣一眼,朝一人使了个眼色。
那人无奈,起身出列,出言反对。
“太后、陛下,微臣觉得此事不妥。”
“帝师身担教化陛下之责,事关我大齐的未来。”
“人选需慎之又慎,需由朝堂诸公共同商讨。”
“选出一德才兼备之人,才能让天下信服。”
“太后口中的人选,太过年轻,又劣迹斑斑。”
“教导陛下,误人误国。”
“请太后、陛下,三思!”
说话之人,乃是圣人之后,天下文人之首。
至圣先师孔子第三十一代传人。
神武帝高欢亲封,未有军功而封侯的第一人。
崇圣侯孔长嗣。
见孔长嗣表态,群臣纷纷附和。
“臣等附议,请太后、陛下,三思。”
见此情形,陆令萱淡淡一笑,继续闭目养神。
孔长嗣的弟弟,一代大儒,御史大夫孔长孙。
出列,列举冯青云的罪行。
“陛下、太后,冯青云此人,媚上欺下。”
“鱼肉百姓,横行霸道。”
“前几日,冯青云伪装进入当铺。”
“巧取豪夺,夺百姓家财。”
“还残忍杀害当铺伙计,请太后、陛下明鉴。”
“此人恶贯满盈,绝不配帝师之位。”
此话一出,沉默许久的帘幔之后。
一道冷笑声,带着质问,缓缓传来。
“哦……你倒是说说,他冯青云是如何欺压百姓?”
“你口中的百姓是何人,家财又是几何?”
听到这质问,孔长孙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这……这……微臣不知。”
帘幔之后,那道声音愈发愤怒。
“那本宫告诉你。”
“你口中所谓的百姓,乃是我大齐之蛀虫。”
“你口中所谓的家财,乃是我大齐数百万百姓的血汗。”
“共计百万两白银,何等惊人的数字……”
“若不是冯爱卿发现,我大齐怕是要毁在这些蛀虫手上。”
“此百万白银己由户部尚书唐大人,送往前线。”
“以解我前线将士燃眉之急。”
“此事,本宫本想等抓到那蛀虫,再公之于众。”
“既然,孔大人提及。”
“那本宫今日,便论一论冯爱卿的功劳。”
“冯爱卿有献策之功在前,如今又有此筹措粮饷之功。”
“若此次大战胜利,冯爱卿当居首功。”
“冯爱卿如此国家柱石,这帝师之位,实至名归。”
此话一出,孔长孙硬着头皮,出言反驳。
“冯青云虽有功于国,但太过年轻,又是医学世家出身。”
“若论才学,朝堂诸公胜过他的数不胜数。”
“让其担任帝师,恐怕难以服众。”
话音刚落,同为言官的崔季舒出言反驳。
“孔大人这话,有失偏驳。”
“教导陛下,而非帝师一人之责。”
“冯大人虽才学不显,但医学世家出身。”
“正所谓医者父母心,言传身教之下。”
“让陛下能有颗仁爱之心,于国于民皆有益。”
说完,崔季舒跪地请命。
“太后,崔某不才,愿意协助帝师教导陛下和众皇子。”
话音刚落,一旁的孔长孙气得首发抖。
“崔喷子……你……你……”
御史言官,从来枪口一致对外。
从未出现过,今日对喷的场景。
百官见状,也不敢得罪朝中排名前二的两个大喷子。
沉默不语,静待结果。
帘幔之后,女子的声音缓缓传来。
“崔爱卿有心了,本宫准崔爱卿所请。”
“今日起,冯爱卿便是我大齐帝师。”
“来人,赐打王鞭。”
“此鞭乃太祖皇帝所留,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今日便赐给冯爱卿,助冯爱卿教导陛下成才。”
此话一出,皇位上的高玮瞬间被惊醒。
望着被宫人拿出的打王鞭,不自觉浑身颤抖。
冯青云从宫人手中接过打王鞭。
在空中挥舞几下,带出一阵清脆的声响。
望着冯青云手中的鞭子,面露苦涩。
总觉得,这鞭子以后将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帝师人选确定后,而后又商议接待三国使者的人选。
在百官的推举下,祖珽和孔长孙负责此事。
大朝会接近尾声,帘幔之后。
一宫人高喊。
“退朝!”
话音落下,群臣纷纷朝殿外走去。
就在这时,大殿内传来一道女子温柔的声音。
“冯爱卿,本宫身子又有些不适。”
“冯爱卿,留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