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外籍兵团的扩张与北卡罗来纳州的整合
在田纳西州的统治逐步稳固后,德军将这种统治模式推广至北卡罗来纳州。陆军上将汉斯·米勒负责主持北卡罗来纳州的相关事务,他以冯·克莱斯特在田纳西州的举措为蓝本,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德军在该地区的统治布局。凭借德国在全球范围内令人瞩目的扩张成果,其势力己如汹涌浪潮般席卷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如今在北美洲也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区域。德国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让众多美国人觉得德国主宰未来世界似乎己成定局。这种认知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北卡罗来纳州民众的行为和态度。
一、外籍兵团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深化发展
(一)本土力量的踊跃融入
汉斯·米勒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各个城市留下一个师的德军作为骨干,当招募本地人参军的消息传出后,与以往人们对叛国行为的抵触不同,许多北卡罗来纳州人将其视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契机。他们看到德国在世界各地的节节胜利,坚信德国将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加入德军便等同于踏上了通往未来辉煌的道路。
这些满怀憧憬的本地人踊跃报名,满怀热情地进入专门为他们设立的训练营地。营地内,高强度的训练有条不紊地展开,德军教官以严谨的态度传授先进的军事技能。从基础的武器操作,到复杂的战术演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准无误。士兵们手持枪械,反复练习射击姿势和速度,力求在实战中能够一击命中目标;模拟战场上,他们在教官的指导下,迅速而有序地执行各种战术指令,培养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
与此同时,思想灌输课程也在同步进行。德军教官通过精心准备的演讲和宣传资料,将德国描绘成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国度,宣称德国的胜利将为全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他们强调参与德军的行动,不仅是为德国效力,更是为了实现北卡罗来纳州乃至整个美国的“伟大复兴”。在这种持续的思想洗礼下,这些本地人逐渐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德军的理念,对德军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很快,这些本地人便展现出对德军命令的绝对服从。在协助维持当地治安时,他们如同忠诚的卫士,严格执行德军的规定,对任何可能扰乱秩序的行为都保持高度警惕。在参与小规模军事行动中,他们凭借积极的态度和快速掌握的技能,冲锋在前,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素质和忠诚度。他们不再将自己视为被迫参战的个体,而是德国伟大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为能在德军中效力而感到自豪。
(二)跨国力量的协同汇聚
除了当地踊跃加入的力量,汉斯·米勒还大力整合来自欧洲各地被占领国家的外籍兵团成员到北卡罗来纳州。这些不同国籍组成的团级或师级单位,怀着对德国强大实力的敬畏以及对未来德国统治世界的预期,纷纷从欧洲各地汇聚于此。
以挪威兵团为例,挪威人原本擅长在北欧寒冷的山地环境中作战,那里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战斗意志和独特的战斗技能。然而,北卡罗来纳州的环境与之截然不同,这里气候温暖,地形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和森林。德军根据这些差异,为挪威兵团精心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调整方案。
在气候适应方面,训练营地设置了模拟北卡罗来纳州气候条件的训练区域,让挪威士兵逐渐适应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学习如何在这种气候下保持良好的体能和战斗状态。针对地形特点,他们组织士兵进行各种地形的实地演练,熟悉在平原上的快速推进战术、在丘陵地带的伏击与防御策略以及在森林中的隐蔽行动技巧。
同时,强化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愈发坚定将对德国的忠诚置于首位。德军教官通过讲述德国的辉煌历史、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宏伟规划,让挪威士兵相信德国的胜利是必然的,而他们作为德国军队的一部分,将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与当地美军残余势力的小规模冲突中,挪威籍兵团充分发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他们在战场上相互配合,凭借精准的射击和灵活的战术动作,有效地打击了美军残余势力,为德军立下战功。这不仅巩固了自身在德军中的地位,也让其他外籍兵团看到了为德军效力所能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整个外籍兵团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荷兰、丹麦等国的外籍兵团同样如此。荷兰兵团带来了他们在水利工程和航海方面的专业知识,德军根据作战需求,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军事行动中,如修建临时防御工事、组织水上运输等。丹麦兵团则以其在某些特定武器制造和使用方面的经验,为德军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他们与德军本土部队以及当地新加入的美军一起,构建起一个紧密协作、多层次、多国籍的军事力量体系。不同国籍的士兵在共同的训练和战斗中,逐渐培养出默契,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这个庞大而多元的军事体系,成为德军在该地区统治坚不可摧的保障,如同一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系统,为德军的统治机器高效运转提供着强大动力。
二、北卡罗来纳州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一)经济体系的蓬勃重塑
在经济领域,汉斯·米勒对北卡罗来纳州的各类产业展开全面且积极的梳理与改造。该州工业基础雄厚,众多制造业工厂成为德军重点关注对象。德军对与军事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电子设备生产等,迅速纳入军事工业体系。
以一家大型机械制造厂为例,德军派遣顶尖技术专家团队入驻。这些专家们来自德国国内各个相关领域的精英,他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重新规划与升级,从设备的布局调整到工艺流程的优化,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通过引入德国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使这家工厂能够生产更先进的军事装备零部件。
由于许多美国人看好德国未来统治世界的前景,大量工人主动投身军事生产。德军采用“多劳多得”且向德国本土工人看齐的薪酬制度,这一举措如同点燃了工人心中的热情之火,极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工人们为获取更高收入,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工厂,他们便己早早来到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夜晚,月光洒在车间外,他们仍在机器旁忙碌。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发组织学习小组,钻研提升生产技能,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如何更高效地操作机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心得。
德军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测团队,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对于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工人,给予丰厚的额外奖励,奖金数额不仅能够大幅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还伴随着荣誉证书和公开表彰,激励着更多工人追求卓越的生产表现。在这种积极的生产氛围下,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每天生产的高质量零部件数量不断增加,为德军的军事装备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农业方面,德军征用大量农田改种军需农作物。尽管改变了北卡罗来纳州原本多样化的种植结构,但部分农民受德国强大实力影响,也期望搭上德国发展的快车,积极配合种植德军所需的小麦、土豆等粮食作物。德军为了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派遣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从播种时间的选择、肥料的使用方法到病虫害的防治,专家们都给予详细的建议。
农产品收获后,德军收购价格虽不高,但一些农民仍认为未来可能从德国的统治中获得更多长远利益,故而继续参与其中。部分有远见的农民甚至开始尝试采用德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对农场进行升级改造,期待在未来德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他们相信,随着德国统治的深入,农业领域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此外,德军每到一处,都会细致了解当地科技水平。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工厂或科研机构,德军以优厚条件吸引合作。例如当地一家在材料科学方面有独特研究的实验室,德军专家团队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他们参观实验室的各项设备和研究成果,与科研人员进行学术讨论,充分了解实验室在材料研发方面的进展和潜力。德军承诺为实验室提供更充足的科研资金、更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与德国顶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的机会,邀请部分科研人员加入德军科研体系。这些科研人员被德军描绘的美好科研前景所吸引,他们期望在德军的支持下,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更大的科研突破,为德国的科技进步和武器研发贡献力量。
(二)社会结构的积极调整
在社会层面,德军通过扶持的傀儡政府对北卡罗来纳州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度且积极的调整。傀儡政府由当地亲德且看好德国未来的势力组成,这些人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看到德国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毫不犹豫地选择与德军合作,期望在德国未来的统治架构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权力。
在德军授意下,傀儡政府颁布一系列推动社会向德国靠拢的政策。教育体系率先迎来变革,学校课程设置大幅调整,德语成为主要教学语言。从小学到大学,德语课程的比重显著增加,不仅有专业的德语教师授课,还引入了德国原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德国历史、文化全面融入教材,学生们开始学习德国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学校组织各种与德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德语演讲比赛、德国文化展览等,激发学生对德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美国学生对学习德国知识充满热情,他们认为掌握德语和德国文化将是未来世界通用的技能,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大门。
德军对媒体的控制也使得报纸、广播等积极宣扬德国的强大与美好未来。报纸上充斥着德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德国军队的英勇事迹以及德国对未来世界的宏伟规划。广播电台定时播放德国的音乐、新闻和宣传节目,向民众传递德国的价值观和理念。民众在这种媒体环境的熏陶下,对德国统治的期待与认同不断强化。他们开始主动关注德国的发展动态,憧憬着德国统治下的美好生活。
同时,德军鼓励成立亲德组织,这些组织在社区中积极传播德国理念,组织各类活动增进民众对德国的了解与喜爱。亲德组织举办德国美食节,让民众品尝德国传统美食,感受德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开展德国艺术展览,展示德国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提升民众对德国艺术的欣赏水平。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在享受活动乐趣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德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积极配合德国统治的氛围,看似一片和谐,为德军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人们在这种氛围中,仿佛己经看到了德国统治下繁荣美好的未来,心甘情愿地融入德军构建的统治体系,为德国的统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