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第6章 韬晦岁月:青灯下的暗流筹谋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作者:
泽宇世界的重剑无锋
本章字数:
5246
更新时间:
2025-05-29

洪武十二年的梅雨季来得格外绵长,应天府的宫墙在雨幕中氤氲成黛青色。朱允熥蜷缩在文华殿西暖阁的书案前,狼毫笔尖悬在宣纸上,墨滴坠入《资治通鉴》批注的间隙,晕染开一片深黑。自从那场震惊朝野的瘟疫后,他刻意收敛锋芒,每日与典籍为伴,却在深夜将门窗紧闭,在墙上挂满自制的大明舆图。

“殿下,该用膳了。”蓝文徽轻声说道,然后轻轻地掀开了那道湘妃竹帘。竹帘在他的手中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是在提醒着屋内的人时间的流逝。

蓝文徽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手中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食盒的盖子微微敞开,露出里面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四溢。

然而,与这温馨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蓝文徽腰间悬挂的那把青铜剑。剑身闪烁着寒光,剑柄上的剑穗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飘动,仿佛在诉说着它的主人的冷峻与威严。

蓝文徽将食盒放在案头,然后稍稍压低了声音,似乎不想让其他人听到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今日早朝,燕王请旨增调火器营驻守北平。”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透露出一种凝重的气氛。

朱允熥手中的笔顿了顿。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愈发急促,他盯着舆图上用朱砂标注的北平城,想起前世朱棣正是凭借精良的火器部队在靖难之役中势如破竹。"告诉徐膺绪,密切关注工部火器局的动向。"他将一块桂花糕掰成两半,"再让人去苏州,寻些精通算学的匠人。"

蓝文徽挑眉:"殿下是想用算学改良火器?"

"不仅如此。"朱允熥展开泛黄的《天工开物》抄本,手指划过"火药"章节,"我要算出最精准的火药配比,还要..."他突然噤声,窗外传来宫人细碎的脚步声。待声响远去,才继续道:"还要造出能连发的火铳。"

暮色四合时,朱允熥独自前往太医院。长廊尽头的药房里,王宗素正在研磨草药,白须上沾着几片艾叶。"殿下又来寻'瘴气虫'?"老医官笑道,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虑,"自从上次疫病,太医院多了好些'西洋奇术'的传闻。"

朱允熥从袖中掏出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浑浊的液体:"这是用米酒蒸馏的烈酒,涂抹伤口可防溃烂。"他压低声音,"王院使,我需要您帮忙收集疫病死者的病状记录,越详细越好。"

王宗素的手抖了抖,药碾子发出刺耳的声响:"殿下可知,这...这有违祖制?"

"活人总比规矩重要。"朱允熥将一锭银子塞进对方掌心,"就当是为下次疫病做准备。"他转身离开时,听见身后传来沉重的叹息,却无暇回头——在这个时代,每一个超前的举动都如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深夜的书房里,朱允熥借着油灯研读《大明律》。烛火忽明忽暗,将墙上的舆图投射出扭曲的阴影。他在"谋反"条目下重重画圈,想起前世蓝玉案牵连甚广,忽然抓起笔在空白处疾书:"防患于未然,须得掌控情报。"

第二日,朱允熥以"研习商贾之道"为由,请求朱元璋准许他走访应天府市集。马车停在绸缎庄前,他却绕过正门,从侧巷进入一间不起眼的茶楼。二楼雅间里,徐膺绪正把玩着西洋怀表,铜质表盘折射出幽光。

“这可是波斯商人特意带来的稀罕物啊!”徐膺绪满脸笑容地将怀表轻轻推到朱允熥面前,仿佛这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朱允熥好奇地拿起怀表,仔细端详起来。怀表的外壳光滑而冰冷,表盘上的指针缓缓转动,发出轻微的滴答声。他不禁感叹这小小的怀表竟如此精巧。

然而,徐膺绪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允熥的注意力完全转移。他迅速展开一卷密报,上面的字迹工整而清晰,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殿下,这是一份重要的情报。”徐膺绪压低声音说道,“燕王在北平秘密组建了一支名为‘夜不收’的队伍,专门负责刺探情报。”

朱允熥的眉头微微一皱,他对燕王朱棣一直心存戒备。这个消息无疑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着怀表的外壳,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前世朱棣登基后设立的东厂。那个时候,东厂成为了朱棣掌控天下的重要工具,无数的密探遍布各地,让人防不胜防。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朱允熥下定决心,“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耳目。”

他将怀表放回桌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徐膺绪,“让那些在市井中结识的商贾们,都成为我们的眼线。他们遍布各地,消息灵通,一定能为我们提供不少有用的情报。”

徐膺绪连忙点头称是,“殿下英明,属下立刻去办。”

朱允熥叮嘱道:“记住,消息不仅要快,更要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占据主动。”

秋雨初歇的傍晚,朱允熥带着蓝文徽潜入国子监藏书阁。烛光照亮尘封的典籍,他在故纸堆中翻找了两个时辰,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稿里发现一张泛黄的航海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南洋诸国,却在某处画着神秘的骷髅标记。

“这是郑和下西洋前的勘测图?”蓝文徽闻言,急忙凑近仔细端详起来,仿佛这张图上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和宝藏。

“没错,而且据说这张图上还藏着不老泉的秘密呢。”朱允熥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不老泉?”蓝文徽一脸狐疑,“那不过是个传说罢了,怎么可能真的存在?”

朱允熥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不老泉?那不过是权力的遮羞布罢了。所谓的不老泉,不过是那些贪婪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用来掩盖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他拿起桌上的炭笔,在图上圈出了一个地方——马六甲海峡。

“这里,将是大明掌控南洋的咽喉。”朱允熥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等时机成熟,我们要在这里建立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让大明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片海域之上。”

然而,就在他的话音未落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了守夜人的梆子声,清脆而响亮,划破了夜的寂静。

接下来的数月,朱允熥愈发低调。他每日准时出现在文华殿听课,认真临摹赵孟頫的字帖,甚至主动向朱元璋请罪,说自己"年少轻狂,不应妄议国事"。老皇帝看着孙儿谦卑的模样,终于放松警惕,却不知朱允熥的书房里,秘密组建的智囊团已初具规模。

冬至那日,朱允熥在宫墙边堆雪人。雪球滚过青砖时,他突然发现缝隙里藏着片染血的碎布——正是去年瘟疫时,他在秦淮河畔捡到的那种。寒意顺着脊梁骨爬上后颈,他抬头望向夜空,冷月如钩,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深夜,朱允熥在沙盘前推演战局。蓝文徽送来最新情报:燕王的谋士道衍和尚已秘密抵达应天。他捏起一枚代表北平的棋子,缓缓放在应天对面。烛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恍若一只蓄势待发的苍鹰。

"告诉徐妙锦,让她父亲密切关注魏国公府的动向。"朱允熥的声音平静如水,"从明日起,我们的'时务讲堂'要增加一门新课——《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他望向窗外的沉沉夜色,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