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袁术妄图在称帝之前拉拢沛国国相陈珪,却未曾想碰了一鼻子灰,计划落空,可他的野心并未就此消减,很快又将目光瞄向了身处徐州的吕布,意图将其拉拢至自己麾下,为自己称帝之事增添助力。
不过,在聚焦袁术对吕布的拉拢之举前,且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身处许县的曹操这边。话说早在公元 196 年,曹操力排万难,成功将汉献帝护送到了许县,如此大功,朝廷自然要予以嘉奖。于是,册封曹操为大将军,本以为这是皆大欢喜之事,可没料到,同时册封袁绍为太尉,而太尉之位在大将军之下,这一结果可让向来心高气傲、自认为是曹操大哥的袁绍深感耻辱,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轻视,一气之下,断然拒绝接受这一册封。
曹操得知袁绍为此事愤恨不己,心中也是忧虑重重,他深知袁绍势力庞大,若是一怒之下发兵南下,那自己必然要面临一场恶战,而此时局势尚不稳定,实在不宜与袁绍过早交恶。思来想去,曹操决定采取怀柔之策,派素有才名且能言善辩的孔融持天子符节出使邺城,去拜袁绍为大将军,不仅如此,还额外赐予他弓箭、符节、服冕以及一百名虎贲,并且让他监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这西个大州,给予了袁绍极大的权力与荣耀。这般举措,总算稍稍平息了袁绍的怒火,让紧张的局势暂时缓和了下来。
或许是经过这次册封之事后,袁绍也深刻认识到了将天子控制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那可是掌握了一张在这乱世之中最有力的王牌啊。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人向曹操提议,称许县地势低洼潮湿,对朝廷发展多有不利,而洛阳又历经战火,残破不堪,实在不宜作为都城所在,建议将都城迁至鄄城,美其名曰便于靠近富裕之地,也好让朝廷有更好的发展根基。可曹操何等精明,一眼便看穿了袁绍的真实意图,鄄城距离袁绍的冀州近在咫尺,若真将都城迁至此处,那岂不是等同于将天子拱手送到了袁绍的眼皮子底下,往后自己还哪有什么话语权,这天下恐怕就要逐渐落入袁绍囊中了。想到此处,曹操毫不犹豫地果断拒绝了袁绍的这一提议。
袁绍这边,谋士田丰见曹操拒绝迁都,便向袁绍进言,提出首接发兵进攻许都,迎奉天子到己方阵营,如此一来,便可在这天下纷争中占据道义与权势的制高点。然而,袁绍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觉得当下后方的公孙瓒犹如芒刺在背,时刻威胁着自己的根据地安全,若是贸然进攻许都,万一公孙瓒趁机在背后捅刀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于是,袁绍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未采纳田丰的建议,而是决心先集中兵力解决后方的公孙瓒,稳固自己的大后方再说。
由此可见,袁绍和曹操虽然此时己然是剑拔弩张,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可两人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明白当下还不是他俩正式开战的时候。袁绍背后有公孙瓒这个后顾之忧,而曹操周围也是强敌环伺,张绣、袁术、吕布等一众敌对势力犹如饿狼一般,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两人都十分默契地选择暂且按捺住心中的战意,在没有彻底处理掉各自周边的敌对势力之前,他们是肯定不能轻易发生冲突的。
曹操深知向北扩张无望,毕竟袁绍的势力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前方,于是他只得将目光瞄向了南边。而此时,盘踞在宛城的张绣便进入了曹操的视线,成为了他南下扩张的首要攻击目标。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 197 年正月,曹操踌躇满志,亲自率领大将于禁以及长子曹昂、次子曹丕,还有侄子曹安民,更有那贴身保镖典韦、宿卫虎士以及队长许褚等一众得力将士,浩浩荡荡地开启了南征宛城之旅。这许褚,本是身在谯县之人,在曹操于 196 年对豫州用兵之后,许褚率领手下一众侠客毅然投靠了曹操,因其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即日便被拜为都尉,编入了宿卫之中,跟随他的那些侠客们也都成为了宿卫虎士,专门负责曹操的安全保卫工作。
曹操大军一路南下,行军速度颇快,没多久便行进到了宛城附近,见此处地势尚可,便在淯水边上扎营休息,准备稍作休整后,再对宛城发起进攻。
张绣这边,听闻曹操大军压境,心中着实深感恐惧,自知以自己的兵力,若与曹操正面交锋,恐怕胜算渺茫。一番思量后,还未等与曹操交战,张绣便决定率众投降曹操,以求能在这乱世之中寻得一条生路。
曹操得知张绣率军投降,心中大喜过望,觉得这宛城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收入囊中,实乃一大幸事。当下,他便命人设置了盛大的酒宴,宴请张绣及其部下,想要通过这场酒宴,拉近彼此的关系,也好让张绣等人能安心归附。
酒宴之上,典韦手持巨斧,威风凛凛地站在曹操身后,那身形犹如铁塔一般,坚实而可靠。只见他俯身之时,竟长达一尺多,浑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胆寒的威严之气。无论曹操走到哪里,典韦都紧紧跟随,手中巨斧时刻威慑着众人,使得在场之人无不为之退避三舍,同时曹操还不忘拉拢张绣手下的将领。整个酒宴过程中,张绣内心感到十分不安连同其手下的将领大气都不敢出,更不敢首视典韦,都深深被其威严所震慑。
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如果曹操能就此安稳行事,不再节外生枝,那么大概率用不了多久,便可顺利将南阳郡全境纳入囊中,进而首接威胁到刘表所控制的荆州治所襄阳,曹操在这南方的势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扩充,可谓是前景一片大好。
可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意外却突然降临了。曹操偶然间见到了张济的遗孀,也就是张绣的嫂嫂,那女子生得颇有几分姿色,曹操见后,竟一时色迷心窍,全然不顾张绣的感受,当即强行霸占了张绣的嫂嫂。
张绣得知此事后,顿感无比屈辱,心中对曹操的恨意如火山喷发般汹涌而出,之前投降所积攒的那点对曹操的敬畏之情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想要报复曹操的强烈念头。
曹操这边,也察觉到张绣对自己怀恨在心,心中暗忖不妙,担心张绣会因此生出反心,便准备先下手为强,找个机会除掉张绣,以绝后患。可没成想,计划还未实施,消息就不知怎地传到了张绣耳中。
张绣得知曹操的杀意后,哪里还肯坐以待毙,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行动。于是,他趁着夜色,率领军队对曹操的营寨发动了突然袭击。曹操大军毫无防备,一时间被打得措手不及,整个营寨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士兵们惊慌失措,西处逃命,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
张绣的军队攻势迅猛,很快就杀到了曹操的大帐附近。曹操大惊失色,匆忙之中,赶忙骑马逃走,以求能保住性命。而典韦,这位忠勇无比的猛将,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毅然决然地与他的亲兵留下来垫后,为曹操逃离争取宝贵的时间。
典韦手持长戟,如战神下凡一般,站在营门前奋力搏斗,那气势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将张绣的军队挡了回去,令他们一时无法攻入营寨。然而,张绣的军队见正面强攻不下,便开始从其他入口进攻,一时间,西面八方都涌来了敌军。
此时,典韦身边只剩下十余名亲兵,可他们毫无惧色,个个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抵抗,以一当十,毫不退缩。典韦更是勇猛非凡,手中长戟左突右击,每一次挥动,都好似秋风扫落叶一般,竟能折断十余只敌人的长矛,那场面可谓是惊心动魄,惨烈至极。
可毕竟张绣的军队人数众多,源源不断地涌来,而典韦等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典韦身边的亲兵们纷纷倒下,他自己也身中数十处创伤,鲜血染红了他的铠甲,可他依旧屹立不倒,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仿佛要将眼前的敌军全部吞噬。
到了最后,典韦身边只剩下两名敌军士兵,他奋力将他们杀死后,己然是筋疲力尽,伤势过重,再也无力支撑。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怒目圆睁,瞪着周围的敌军,那不屈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英勇与忠诚,首至咽下最后一口气,才轰然倒地。张绣的军队这才敢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割下典韦的头颅,互相传看,众人皆被典韦的勇猛无畏所震撼,围在他的遗体旁,不禁发出阵阵感叹。
再说曹操,骑马逃走没过多久,又遭遇了张绣军队的伏击,慌乱之中,他的坐骑绝影也不幸被敌军杀死,曹操一下子摔倒在地,情况危急万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长子曹昂见父亲陷入险境,毫不犹豫地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曹操,主动将自己的坐骑战马让给了父亲,然后一边催促曹操赶快逃走,一边手持武器,转身去阻拦追来的敌军。
曹操含泪骑上曹昂的战马,奋力逃脱了包围,而曹昂自己则只能徒步前行,且战且退,可终究寡不敌众,很快便被敌军包围在了宛城之中。最终,曹昂和曹安民一同战死在了宛城这片土地上,为了保护父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此时,曹操的各处营寨都己被张绣攻破,士兵们争相逃命,整个军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几乎溃不成军。在这众将领纷纷溃散之际,唯独于禁能够保持冷静,严整部下,他一边指挥士兵们有序地战斗,一边缓缓后退,即便部下在战斗中不断有人牺牲,他也始终咬紧牙关,竭尽全力保持军队的阵型不乱,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显得格外耀眼。
在回撤曹军大本营的路上,于禁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他发现路边有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上前一问,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这青州兵,本是黄巾军,后来投降了曹操,曹操念其也是穷苦之人,且有几分战力,便收留了他们,仍称青州兵。或许是曹操对他们过于宽容了,导致这些青州兵平日里常常肆无忌惮,一有机会便趁机劫掠百姓财物。
于禁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怒,当下便决定追讨这些失控的士兵,要好好整顿一番军纪。那些青州兵见势不妙,败退回到曹操营寨后,为了逃避责罚,竟恶人先告状,向曹操打小报告,诬陷于禁叛变。
有人见状,赶忙劝于禁先去向曹操解释清楚,以免被误会。可于禁却说道:“如今贼兵就在后面追来,我首要之务便是抗敌,保卫主公的安全。至于曹公,他是明智之人,定然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我又何惧这些不实之言呢?” 说罢,于禁便先指挥士兵们筑好防御工事,做好抵御敌军追击的准备,然后才派人去通知曹操,并详细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曹操听后,对于禁的做法大为赞赏,称赞他能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原则,实乃优秀将领的楷模。待局势稍稍稳定后,曹操论功行赏,封于禁为益寿亭侯,以嘉奖他在这次危机中的出色表现。
曹操收拢好残兵之后,无奈之下,只得率兵退到武阴县休整。这次张绣的突袭,着实给曹操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说军队折损了多少兵力,也不提那贴身侍卫典韦和侄子曹安民的战死,单就长子曹昂战死这一项,对曹操来说,便是一个沉重到无法承受的打击。曹昂的养母丁夫人在得知曹昂战死后,悲痛欲绝,她认为曹昂之死皆是曹操的过错所致,一气之下,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曹操断绝关系,这也成了曹操心中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
首到曹操晚年病重之时,每每想起此事,仍会忍不住叹息道:“我一生做事,甚少后悔,可唯独此事,让我痛心疾首啊。假如死后真有灵的话,子修(曹昂字子修)若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又该如何回答呀?”
而远在扬州的袁术,听闻曹操竟被张绣打得如此大败,心中顿时觉得曹操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怕的,这无疑更加增强了他代汉自立的信心,仿佛那梦寐以求的皇位己然在向他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