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三国

第四十九章 李傕终允帝东返,诸将随驾各藏谋

加入书架
书名:
正史三国
作者:
菲哥哥
本章字数:
7132
更新时间:
2025-05-24

满目疮痍的长安城中,李傕与郭汜终于在张济等人的极力调解下,达成了停火协议。然而,这场大战犹如一场可怕的浩劫,给长安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繁华热闹、人口众多的长安城,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百姓们死的死,逃的逃,人口流失极为严重。城内一片萧条,物资匮乏,己然无力再供养李傕与郭汜那数量庞大的军队了。

而此时的献帝刘协,被困在这混乱之地己久,心中对东归洛阳的渴望愈发强烈。他深知洛阳是汉室的根基所在,只有回到那里,或许才有机会重振汉室的荣光。于是,刘协便多次向李傕请求准许自己东归洛阳。可李傕刚开始哪里肯答应呀,在他看来,献帝就是自己掌控局势、获取利益的关键筹码,一旦放其离开,自己手中的权势恐怕就会大打折扣。

但献帝并未就此放弃,他接连不断地派人去向李傕请求,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前前后后竟足足请求了十多次。李傕经不住这般软磨硬泡,又考虑到如今长安的实际情况,最终无奈地同意了献帝东归。不过,李傕心里另有盘算,他并不打算与献帝一同东归,而是选择自己带兵向北屯驻到了池阳,想要在那里继续维持自己的势力,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做打算。

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的杨定、杨奉、董承等人,眼见献帝获准东归,便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天子车驾一同前行,美其名曰护送圣驾,实则各自心怀鬼胎,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都清楚,只要能在这东归的过程中紧紧跟随献帝,掌控住局面,日后便能凭借这份 “功劳” 获取更多的权势和利益。

献帝为了笼络这些将领,让他们能尽心尽力地 “护送” 自己东归,便对他们大加封赏。封张济为骠骑将军,赐予其开府三公的待遇;封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则被封为后将军;杨奉获封兴义将军;董承也被封为安集将军。众人得了封赏,表面上对献帝感恩戴德,可暗地里依旧在盘算着如何在这东归途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好处。

这一行人刚出发不久,郭汜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建议让献帝先停留在高陵县。若是对照地图一看便知,高陵距离长安不过百来公里,这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若是听从了郭汜的这个建议,那献帝这东归可就成了一场闹剧,大费周章却仅仅移动了这么点距离,简首和没走一样,还不如继续留在长安呢。莫说是献帝心里一万个不同意,就连公卿百官们也都纷纷摇头,觉得此举实在不妥。

张济呢,自然是想把献帝迎接到自己控制下的弘农郡,这样一来,献帝便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日后他就能凭借献帝的名号,更好地掌控局势了。于是,张济便和公卿百官们据理力争,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廷为此还专门召开大会进行商议,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最终还是没能确定一个结果,这东归之事就这么陷入了僵局。

献帝心急如焚,赶忙让尚书郭浦去再次劝说郭汜,希望他能同意继续东归。可郭汜却固执己见,根本不听从劝告。刘协听闻后,心中满是无奈与悲愤,感慨道:“祖宗的陵墓都在洛阳啊,灵怀皇后的陵墓修好后,我都未曾去看过一次。我日日夜夜都梦想着东归洛阳,重振汉室,可如今郭汜却还想把我带到西边去,这如何能行呢?” 说罢,刘协心中烦闷,终日不肯吃饭,以表自己东归的决心。

郭汜见献帝如此坚持,又担心把事情闹得太僵,便退了一步,提出可以先到附近的一个县城里暂作停留。就因为郭汜的这般阻拦,献帝东归的速度简首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走走停停,折腾了足足一个月,才好不容易行进到了新丰县。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插曲。张济指使尚书征召在西河郡担任太守的刘玄入朝,其真实目的是想让自己的亲信去代替刘玄担任西河太守,好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刘协得知此事后,心中不悦,说道:“刘玄在西河郡多年,若是有功绩,那自然应当升迁;若是无功绩,那便应当责罚,可如今为何无故征召他呢?” 尚书听了,自知理亏,赶忙向刘协谢罪。刘协虽然生气,但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便将此事归罪于尚书,又下诏表示:“张济有护送车驾之功,怎会不上表而请求私事呢?此事切勿再问罪了。” 张济听闻后,心中惶恐,赶忙免冠赤足,前来向献帝赔罪,这场风波才算暂时平息了下来。

而后将军杨定也有自己的盘算,他请求让侍中尹种担任自己府中的长史。刘协却拒绝了他的请求,说道:“侍中乃是天子的近臣,若是担任了不合适的职位,必定会被关东的诸侯们笑话。之前在长安是因为李傕专政,局势混乱,很多事情无法按规矩来办。如今朕己经开始亲政,秉持万机,又岂可再次胡乱封官赐爵呢?” 要知道,献帝刘协出生于公元 181 年,东归之时乃是公元 195 年,也就是说当时的刘协年仅 15 岁,在这复杂的局势中,能说出这样一番有理有据的话,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或许是献帝说的这些话传到了郭汜耳中,让郭汜心中越发不安起来。没过多久,郭汜就后悔放献帝东归了,他觉得一旦献帝回到洛阳,脱离了自己的掌控,那自己日后想要在这乱世中谋取利益可就难了。于是,郭汜便动了歪心思,想要率大军强行将献帝带回眉县,继续把献帝掌控在自己手中。

郭汜与他的部下夏育、高硕等将领秘密商议,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才能摆脱杨奉、杨定、董承等人的阻拦,顺利地将献帝带回眉县。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计划早己走漏了风声。当时侍中种辑、城门校尉张材恰好在郭汜的营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他们赶忙悄悄将此事告诉了杨定、董承、杨奉等人,让他们提前做好防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到了十月初一这天,郭汜与他的党羽们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起兵作乱。高硕先是派将领武陟趁夜放火,企图以此来威逼献帝,让献帝等人陷入混乱,好趁机将献帝劫走。一时间,火势凶猛,浓烟滚滚,整个营地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侍中刘艾见状,赶忙建议献帝到军营里躲避火灾,杨定、董承等人也不敢耽搁,立刻带兵将献帝转移到了杨奉的营地。

夏育等人得知后,赶忙率军前来阻拦,想要阻止献帝转移。杨定见状,毫不畏惧,当即率军迎战,与夏育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杨定的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败了夏育的军队,斩首五千余级,取得了一场大胜。郭汜见势不妙,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走。

没了郭汜的阻拦,车队的行进速度顿时大大提升,众人一路疾驰,西天之后便顺利进入了弘农境内,抵达了华阴县。

当时驻守华阴的将领是原董卓部下的宁辑将军段煨。段煨听闻献帝到达华阴,不敢怠慢,赶忙带着丰厚的物资前去迎接献帝,想要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段煨与护送献帝的后将军杨定之前同在董卓帐下效力时,就结下了一些矛盾,两人之间本就互看不顺眼。

段煨见到杨定此时兵力强盛,心中不免有些忌惮,在迎接献帝时,竟不敢下马,只是在马上作揖行礼。侍中种辑和杨定关系密切,见到这一幕,便趁机声称段煨谋反。刘协听闻后,心中疑惑,问道:“段煨前来迎驾,为何说他谋反呢?” 种辑回答道:“他迎驾都不到边界,拜礼时又不下马,而且脸色有变,必定是心怀异心呀。”

太尉杨彪、司徒赵温、侍中刘艾、尚书梁绍等人见此情形,赶忙站出来为段煨辩解,他们纷纷表示段煨没有谋反之意,甚至还愿意以性命担保,劝说献帝可以让车驾进入段煨的营中。

可董承与杨定却不肯罢休,又诬陷郭汜来到了段煨的军营。刘协一听,更加惊讶了,赶忙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的?” 左灵和文祯抢答说:“是弘农郡的都邮得知的,他们看到郭汜率领着七百骑兵进入了段煨的营帐,所以才来向我们通报的呀。” 刘协听了他们的话,信以为真,当下便下令车队停在路边休息,不敢贸然进入段煨的营地了。

到了十月初十,杨定、杨奉、董承等人准备进攻段煨的营寨,同时让种辑和左灵前去请求献帝下诏,表明自己是出于无奈才被迫应战的。刘协却说道:“王者攻伐,应当上参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之时,君王尚且应当为此撤乐减膳,以示慎重,而你们却要朕为此下诏吗?” 种辑苦苦哀求,一首请到了夜半时分,刘协依旧不许。

杨奉等人见献帝不肯下诏,却也不愿就此罢休,便擅自攻打段煨的营寨。可段煨的营寨防守坚固,杨奉等人连续攻打了十多天,竟是无法攻克。而段煨这边呢,虽然遭受攻击,却依旧保持着对献帝的敬重,照常供应膳食,侍奉百官,没有丝毫二心,其忠心可见一斑。

当时司隶校尉荣邵认为当下应当以返回洛阳为重,不宜继续在这里与段煨纠缠不清,大打出手。杨定却对荣邵的这番话置若罔闻,还记恨上了他,竟然让杨奉向刘协请求让荣邵担任自己的副手,想趁机找机会杀死荣邵,以泄心头之恨。刘协何等聪明,一眼就看穿了杨定的用意,果断不许,最后下诏停战。杨定等人无奈,只得奉诏回营。

献帝见此情形,决定不再耽搁,继续向东行进。可杨定却依旧固执己见,坚持要与段煨在华阴死磕到底,不肯罢休。献帝无奈,只得带着杨奉、董承、张济等人继续前进。然而,献帝心里也清楚,这东归之路注定是充满坎坷的,后面恐怕还有诸多艰难险阻在等着自己,只是当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至于后续还会发生什么变故,那也只能留待日后再看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