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悠悠流淌,朱棣率领舰队下西洋己然过去半年有余。在这段漫长岁月里,舰队所到之处,大明的威名与影响力如春日暖阳,洒遍西洋各地。此刻,远在大明都城应天,徐妙仪腹中胎儿渐长,分娩之期日益临近。朱大方身为皇帝,眼见徐妙仪行动愈发不便,心中满是担忧与关切,思索再三后,决定让舰队暂且停驻苏门答腊,安排朱棣乘坐051型驱逐舰火速回应天陪产。
朱棣虽心系西洋未竟之业,但一想到妻子即将生产,为人父的喜悦与责任瞬间填满心间。他深知,这关键时刻,自己绝不能缺席。于是,朱棣在苏门答腊精心安排好诸事,将舰队临时指挥权托付给姚广孝,反复叮嘱其务必维持好与当地各方的关系,确保贸易及各项事务顺利推进。随后,他便带着几名亲随,登上051型驱逐舰,踏上归京之路。
051型驱逐舰如同一头威风凛凛的钢铁巨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破浪前行。海风呼啸着从耳边刮过,发出尖锐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征途的漫长。朱棣伫立在甲板之上,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前方,眼神中透露出对徐妙仪和即将出世孩子的深切思念。他不住地在心底估算着归京所需的时日,恨不能生出双翅,即刻飞回应天。
在航行途中,朱棣也未曾有丝毫懈怠。他与随行官员们围坐在一起,详细回顾此次下西洋的种种经历。他们时而热烈讨论,时而陷入沉思,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他们还展开地图,仔细研究未来西洋的发展态势,对可能出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预判。朱棣深知,此次下西洋虽成果丰硕,让大明在西洋地区站稳了脚跟,但前路依然布满荆棘,苏门答腊等地的和平与发展刚刚起步,犹如幼苗需要精心呵护,大明与其他西洋国家的往来,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自己肩负着大明在西洋开疆拓土、传播国威的重任,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前行,容不得半点马虎。
然而,每当夜幕如同黑色的绸缎般笼罩大海,万籁俱寂之时,朱棣躺在船舱的卧榻上,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徐妙仪温柔的面容和日渐隆起的腹部。他仿佛己经看到了孩子那的小脸,想象着孩子出生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可爱模样,心中满是期待与欢喜。他暗暗起誓,无论如何,定要在孩子出生前赶回应天,陪伴在徐妙仪身边,共同迎接这个新生命的降临,给予他们最温暖的依靠。
经过数日的颠簸航行,朱棣终于乘坐051型驱逐舰抵达了应天港口。他一下船,便快马加鞭首奔皇宫。踏入皇宫,朱棣脚步匆匆,心中既带着对皇帝朱大方安排自己回来陪产的感激,又有着即将见到久未谋面的皇帝的忐忑。
在宫殿中见到朱大方后,朱棣赶忙跪地,恭敬说道:“陛下,臣朱棣特来向陛下谢恩。陛谅臣之思亲之情,让臣能回来陪伴王妃生产,此等恩情,臣没齿难忘。”
朱大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起身将朱棣扶起,说道:“棣弟不必多礼。妙仪即将临盆,你身为丈夫,理应陪伴在侧。况且你此次下西洋,功绩卓著,这也是你应得的关怀。”
朱棣再次拱手谢恩,朱大方接着说道:“棣弟这半年多下西洋,所作所为朕都一一知晓。将三国纳入版图,助力爪哇统一,又在苏门答腊调和各方矛盾,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实乃大功一件。这些举措不仅扬我大明国威,更为我大明在西洋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大方转身走向龙椅旁的桌案,拿起一份诏书,递向朱棣,郑重说道:“朕今日便嘉奖你,望你日后能继续为大明尽心尽力,再创辉煌。”
朱棣双手接过诏书,心中满是感动与振奋,说道:“陛下如此厚爱,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
朱棣谢恩之后,朱大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说道:“棣弟,如今朝堂局势安稳,新政推行颇为顺利,无人再敢公然反对。这一切,离不开你下西洋所立的赫赫战功,以及为大明带来的深远影响。”
朱棣谦逊地说道:“陛下英明领导,新政利国利民,这才使得人心所向。臣不过是略尽绵力,为陛下分忧罢了。”
朱大方听后,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说道:“棣弟你远道而来先下去休息吧,你也很长时间没见弟妹了,快去看看她吧。”朱棣闻此随即躬身退下去寻徐妙仪了
随着时间流逝,徐妙仪分娩的日子到来了。产房外,气氛紧张而又充满期待。朱大方身为皇帝,虽平日里威严庄重,但此刻也难掩脸上的关切之色,在产房外来回踱步,时不时望向紧闭的房门。
太上皇朱元璋,虽己退位,但对皇室血脉的延续依旧极为重视。他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神色凝重,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扶手,眼神紧紧盯着产房,心中默默念着保佑徐妙仪和孩子平安。
太后马秀英更是焦急万分,她不停地在门口徘徊,嘴里喃喃自语,祈求上苍保佑。她的目光中满是担忧与期待,毕竟徐妙仪就如同她的亲生女儿一般,而即将诞生的小世子,更是皇室的未来希望。
朱棣则是满脸的焦虑与不安,在产房外走来走去,时而停下脚步,将耳朵凑近房门,试图听到里面的动静。他的手心早己布满汗水,心中默默祈祷着妻子和孩子能够平安无事。
西人都在产房外静静等待着,每个人心中都怀着对新生命的满心期许,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无比漫长。
产房内,徐妙仪正承受着分娩的剧痛,但她始终咬牙坚持着,心中充满了对即将见面的孩子的期待。稳婆和医女们在一旁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不断鼓励燕王妃:“王妃再加把劲,孩子马上就出来了!”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整个产房都洋溢着喜悦的氛围。稳婆满脸笑容地走出产房,向众人报喜:“恭喜陛下、太上皇、太后、王爷!王妃诞下一位小世子,母子平安!”
太后马秀英听后,眼眶,激动得双手合十,连声道:“好,好,太好了!”朱大方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这是我大明之福啊!”太上皇朱元璋紧绷的神情终于放松,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朱棣更是眼眶泛红,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喜悦,迫不及待地冲进产房。他看到虚弱却满脸幸福的燕王妃,以及襁褓中粉嫩、挥舞着小拳头的小世子,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很快,小世子诞生的喜讯传遍了整个皇宫。朱大方当即下令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群臣,共同庆祝这一喜事。皇宫内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大臣们纷纷进宫道贺,献上各种珍贵的礼物,为小世子送上美好的祝福。朱大方不仅赏赐了燕王府无数的奇珍异宝,朱大方依照前世历史为小世子赐名为朱高炽。整个皇室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共同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欢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间到了为民西年二月,刚过完年没多久。朱棣在家陪徐妙仪和孩子己经两个多月了。这段日子里,朱棣尽享天伦之乐,看着小世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满是欢喜。小家伙粉雕玉琢,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十分惹人喜爱。徐妙仪在产后也恢复得很好,一家人沉浸在温馨幸福的氛围中。
然而,朱棣心中始终牵挂着苏门答腊的事务。他深知,舰队暂驻苏门答腊,虽有将领负责,但诸多事宜还需他亲自去处理,以确保大明在西洋的布局能够顺利推进。而且,苏门答腊局势初定,各方势力虽在大明的调和下达成了和平协议,但仍需持续的关注与引导,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一日,朱棣在书房中,看着桌上摆放的苏门答腊的地图和相关文书,陷入了沉思。徐妙仪轻轻走进书房,看到朱棣专注的神情,心中明白他的心思。她走到朱棣身边,温柔地说:“王爷,我知道的,您放心去吧,我和孩子在这里一切都好。太后和陛下也会照拂我们的。”
朱棣握住徐妙仪的手,感激地看着她,说道:“妙仪,辛苦你了。我实在放心不下那边的局势,等我完成下西洋的使命,我便尽快回来陪伴你们。”
徐妙仪微笑着点头,说道:“王爷不必担忧,你肩负着大明的重任,只管去便是。炽儿我会好好照料,等你回来,他肯定又长大了不少。”
朱棣将徐妙仪拥入怀中,轻声说道:“有你在,我便安心了。”
几日后,朱棣做好了启程的准备。他进宫向朱大方、太上皇朱元璋和太后马秀英辞行。朱大方对朱棣说道:“棣弟,下西洋之事关乎我大明的未来,你此去务必谨慎行事。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向朝廷开口。”
朱棣恭敬地回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为大明在西洋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太上皇朱元璋也叮嘱道:“棣儿,在外要多加小心,遇事不可冲动。你代表的是大明,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的颜面。”
朱棣点头称是:“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太后马秀英则关切地说:“棣儿,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早些回来。妙仪和炽儿都盼着你呢。”
朱棣感激地说道:“多谢母后关怀,臣会早日归来。”
一切安排妥当后,朱棣带着亲随,再次登上前往苏门答腊的船只。望着渐渐远去的都城,朱棣心中满是不舍,但他知道,自己肩负着下西洋的重大使命。他将继续为大明的繁荣与昌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