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京城的盛夏热浪翻滚,沈知意站在星宁集团B座90层的落地窗前,22岁的她身着剪裁利落的银灰色西装,博士学位服的垂布在身后微微晃动。办公桌上的全息时钟跳动着数字,提醒着她既是运筹帷幄的商业领袖,也是在学术深海中探索的博士研究生。
“沈总,华尔街日报刚刚发布专题报道,称我们是‘打破芯片霸权的东方风暴’。”助理将平板递来,屏幕上满是海外企业对星达信息科技突破的惊叹与焦虑。沈知意滑动屏幕,目光停留在一段分析:“ASML、台积电等巨头正在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她转身走向智能会议桌,指尖轻点,3D投影瞬间勾勒出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脉络。星达信息科技的全自动生产车间在投影中熠熠生辉,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晶圆,光刻机的光束在纳米级尺度下雕刻电路。“过去半年,我们的五纳米芯片产能提升了400%,良品率稳定在99.7%。”沈知意调出数据面板,“但这还不够。”
话音未落,办公桌上的量子加密电话响起。屏幕上显示着一串加密代码——是来自硅谷的秘密邀约。“沈博士,我们是某国际手机巨头的战略部。”电话那头传来带着美式口音的英语,“我们希望能与星达合作,引进你们的芯片和生产技术。”
沈知意唇角微扬,早料到这一天的到来。曾经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海外企业,如今因产能短缺和技术滞后陷入困境。“合作可以,但我们有三个条件。”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第一,开放其快充技术专利;第二,共享手机散热系统设计;第三,允许星宁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新机型研发。”
电话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沈知意知道,这些条件无异于在虎口夺食,但她有足够的底气——星达的芯片不仅性能卓越,成本更是比海外同类产品低35%。当对方最终答应合作时,她调出星宁金融的投资模型,迅速计算出最优的股权分配方案。
与此同时,星宁集团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星辰计划”的讨论正如火如荼。“我们要打造属于中国的电脑品牌。”沈知意将全息投影切换成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图,“从芯片、主板到操作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她放大屏幕上的细节,“看到这个超导体散热模块了吗?曹源博士团队的最新成果,能让电脑在满负荷运行时温度不超过45度。”
研发总监皱起眉头:“沈总,电脑市场长期被戴尔、惠普、苹果垄断,用户习惯难以改变。”
“那就创造新的习惯。”沈知意调出市场调研报告,“87%的用户对现有电脑的续航、性能和散热不满。我们的‘星耀’电脑,将搭载自主研发的3纳米芯片,实现72小时超长续航;配备60瓦超级快充,半小时充满80%电量;再加上量子加密技术,让数据安全无懈可击。”
会议结束后,沈知意来到星达的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调试新设备,机械臂精准地将芯片嵌入主板,AGV小车在轨道上穿梭运输零部件。“沈博士,新的生产工艺将误差控制在0.01微米以内。”工程师兴奋地介绍,“这比iPhone的生产精度还要高。”
深夜,沈知意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查询股票信息。星宁集团的市值在合作消息传出后一路飙升,星达信息科技的股价更是单日涨幅达到18%。她调出全球电脑市场份额图,用红色标注出“星耀”电脑的目标区域——北美、欧洲、东南亚。
“沈总,有个好消息。”助理推门而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我们与三大手机巨头的合作协议己经签署,首批订单价值80亿美元。而且,华为、小米等国内厂商也表示,愿意联合采购我们的芯片,共同降低成本。”
沈知意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世界地图。那些曾经被海外品牌占据的市场,如今正等待着中国科技的旗帜飘扬。她打开电子邮箱,给曹源团队发去新的研究需求:“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图形处理芯片,要让‘星耀’电脑在游戏性能上超越所有海外竞品。”
窗外,京城的夜色深沉,而星宁集团的大楼依旧灯火通明。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超导体的蓝光中奋战;生产车间里,机械臂不知疲倦地运转;市场部的策划团队,正在为“星耀”电脑的全球发布会做最后的准备。沈知意知道,这场与海外科技巨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但她和她的团队,早己做好了决胜千里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