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沈氏集团总部顶楼的全景办公室内,沈知意凝视着悬浮在空中的三维全息地图。国内版图上,杭城与京城的新兴产业园区闪烁着耀眼的蓝光,标注着“一纳米芯片量产”“国产光刻机突破”的金色字样在数据洪流中格外醒目。
“二姐,您捐赠的158亿专项资金成效显著。”沈宁将平板电脑递来,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科研数据,“杭城实验室成功攻克芯片封装的量子级散热难题,京城团队则完成了光刻机光源系统的颠覆性升级。”沈知意轻点桌面,产业园区的3D模型骤然放大,三栋120层的玻璃幕墙大厦如利剑首插云霄,“这‘科技之翼’大厦不仅是建筑,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新地标。”
未来之城的构想
大厦的设计图在全息屏上徐徐展开,整栋建筑表面覆盖着柔性太阳能薄膜,可自动调节透光率的智能玻璃能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形态。80层的地下空间更是暗藏乾坤——量子服务器矩阵整齐排列,每个机柜都配备独立的量子防火墙,理论上可承载全球半数网民同时在线。“我们要打造的,是永不宕机的数字堡垒。”沈知意手指划过虚拟键盘,园区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垂首农场和空气净化装置依次显现,“环保、安全、高效,这里将成为未来产业园区的模板。”
招聘公告一经发布,全球科研圈瞬间沸腾。月入15万起、年终奖上不封顶、三室两厅带书房的宿舍,工作满一年即赠800平别墅的优厚条件,让普通科研人员趋之若鹜。而天才级科研人员的待遇更是堪称“天价”:月入300万、1000平海景别墅、自主支配的科研团队,每天30亿的研发资金支持。最引人注目的,是针对超导体研究的物理学家招聘——月入500万、无限量科研经费,还有机会组建专属实验室。
天才的抉择
消息传到麻省理工学院,正在整理论文的曹源猛地抬头。这位95后超导领域的天才少年,盯着屏幕上的招聘信息久久不语。他的办公桌上,还摆着海外实验室开出的千万美元年薪邀约,但与沈知意抛出的橄榄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回国吧,这里有真正懂你的舞台。”同为华人的导师拍了拍他的肩膀。
三天后,曹源的身影出现在京城“科技之翼”大厦的签约现场。面对媒体镜头,他展示着手中的量子超导材料样本:“沈总承诺,让我自由探索室温超导的可能性,这种信任千金难换。”沈知意微笑着将钥匙卡递给他:“这是1000平实验室的权限,隔壁就是首通卫星的量子通信室,全球科研数据任你调取。”
产业生态的重构
随着顶尖人才的涌入,园区内的创新生态迅速成型。短视频平台“星芒”将总部迁入其中,依托量子网络实现了4K视频的零延迟传输;500强企业纷纷将核心研发部门入驻,共享量子服务器带来的算力提升。沈知意特意设立“科技共享基金”,鼓励企业间开放专利技术,打破行业壁垒。
“我们要让这里成为中国科技的心脏。”沈知意站在大厦顶层的观景台,俯瞰着园区内繁忙的景象,“当人才、技术、资本在这里汇聚,没有任何‘卡脖子’难题无法攻克。”远处,运载着最新光刻机零部件的磁悬浮列车呼啸而过,与天空中盘旋的无人机物流系统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未来科技的壮丽图景。
时代的新坐标
这场“科研人才争夺战”的胜利,让沈知意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国外媒体惊叹:“中国用一座‘科技乌托邦’,将世界顶尖人才揽入怀中。”而国内网友则骄傲地刷屏:“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有钱、有技术、有诚意,何愁留不住人才?”沈知意的商业帝国,正以科技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中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