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阿深市宝安区与龙岗区交界处的工地上,巨型全息投影在空中流转着炫目光芒。招聘信息以立体字幕的形式循环播放:“80名工人月入两万+丰厚年终奖,单人间豪华宿舍;40名工程师月薪五万起,包吃包住;28名质检员月入三万,福利拉满……”最醒目的是项目经理岗位,金色大字标注着“月入8万,工程款最高8000万,奖金2000万”,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心跳加速的光晕。
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智能招聘中心顶层,俯瞰着蜿蜒数公里的长队。寒风中,求职者们裹着厚重的棉衣,却难掩眼中的炽热。队伍里有穿着工装裤的建筑工人,背着专业图纸的工程师,还有拿着质检资格证书的年轻人。“沈总,后台数据炸了!”林晚举着平板电脑匆匆赶来,“招聘通道开放仅3小时,简历投递量突破15万!其中985高校毕业的工程师占比42%,有海外工作经验的超300人!”
智能闸机前,45岁的建筑工人老陈攥着身份证,紧张地等待身份核验。他在老家盖了半辈子房子,从未见过如此气派的工地——机械臂在空中精准搭建量子建筑模块,无人机群组成流动的施工指挥网络,连安全帽都是配备健康监测系统的智能设备。当他通过AI面试,得知自己被录用时,粗糙的手掌狠狠抹了把脸:“我这辈子,终于能在‘未来工地’干活了!”
工程师招聘区更是竞争激烈。32岁的芯片工程师李航推开智能玻璃门,被眼前的场景震撼:整个面试间由全息投影构成,墙面实时显示着星宁集团的尖端技术成果。主考官是一台人形AI,提问角度刁钻:“如果让你设计一款能在量子环境下运行的芯片架构,你会如何突破传统材料限制?”李航深吸一口气,指尖在虚拟操作台上快速绘制模型,将自己蛰伏多年的创意倾泻而出。
而在质检员招聘区,28岁的周薇正在接受实操考核。智能系统模拟出建筑材料的100种瑕疵,她戴着VR眼镜,手持量子检测仪,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30分钟内精准找出所有问题。当AI考官宣布她以满分通过时,围观的求职者爆发出惊叹。
最激烈的角逐当属项目经理岗位。两家智能建造公司的竞标团队在全息会议室展开巅峰对决。一方展示着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协同作业系统,机械臂能在零误差状态下完成千米高空的焊接任务;另一方则推出量子级施工管理平台,通过AI算法将工期压缩30%。沈知意坐在主位,目光扫过双方的方案,突然开口:“如果两家公司合并技术,共同承建,你们愿意吗?”
短暂的沉默后,竞标代表们相视一笑。半小时后,新的合作协议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签署。“这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共赢。”沈知意对着媒体镜头说道,“在星宁的工地上,没有对手,只有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伙伴。”
消息迅速传遍全国,甚至登上了国际财经头条。《华尔街日报》发文惊叹:“中国的科技工地,开出了全球顶级的薪资待遇!”社交媒体上,#最豪工地招聘#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应聘宣言”:“月薪两万招工人?这是在抢人吧!”“我要辞职去当质检员!”
随着人才陆续到岗,工地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智能宿舍区拔地而起,单人间内配备着自动调节温度的纳米墙壁、能根据口味烹饪的智能厨房,还有首通星宁图书馆的VR书房。工程师们住进了配备量子计算机的豪华套房,站在阳台上就能俯瞰整个工地的智能施工网络。
质检员周薇入职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工作早己超越传统意义。她手中的量子检测仪不仅能检测材料瑕疵,还能通过分子级扫描预判潜在风险。有一次,她在钢筋检测中发现了肉眼无法察觉的量子结构异常,及时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安全事故。为此,她获得了额外的50万奖金。
项目经理张明远接手项目后,将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他通过量子管理平台,将原本需要两年的工期压缩到14个月。当工程进度过半时,他收到了第一笔4000万工程款和1000万奖金。站在90层写字楼的建设现场,他对着首播镜头感慨:“在这里工作,收获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参与创造历史的荣耀。”
沈知意站在指挥部,看着工地的智能设备有序运转,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些汇聚而来的人才,这些创新的技术,正如同星星之火,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燃起改变世界的燎原之势。而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在科技与梦想的征途上,星宁集团将继续书写更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