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千金纪事

沈家千金纪事 第181章 双城引擎下的万亿蝶变

加入书架
书名:
沈家千金纪事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160
更新时间:
2025-04-29

2008年11月30日,阿深市宝安区与龙岗区交界处的荒地上,千台智能工程机器人正协同作业。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塔中,全息投影将整个建设区域化作流动的数字沙盘:90层写字楼的量子建筑模块正在空中拼接,48层公寓楼的光伏幕墙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无土栽培塔如银色森林般拔地而起。

"小姑,这是我们的'双子星计划'。"沈知意将全息控制权递给沈雅婷,后者的指尖划过虚拟界面,芯片实验室、AI诊疗中心、VR沉浸式体验馆等项目逐一展开,"总投资586亿,涵盖芯片、人工智能、医疗、虚拟现实西大核心领域。"她调出财务模型,红色的收益曲线如火箭般攀升,"以星宁现有的技术转化效率,最快九个月就能回本,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超4000亿。"

沈雅婷的瞳孔因震惊而微微收缩。作为地产界的老牌大亨,她见过无数宏伟规划,但眼前这个项目的科技密度远超想象——写字楼采用量子混凝土,强度是普通建筑材料的百倍;公寓楼的智能管家系统能通过脑电波识别住户需求;就连地下停车场都配备了反重力升降装置。"知意,你这是要把未来之城压缩进两个园区。"她喃喃道。

"所以我希望您加入。"沈知意调出股权架构图,"星宁出技术和运营,您的地产集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配套。项目成功后,您的个人财富有望突破600亿。"她的目光转向远处正在铺设的量子通讯光缆,"但这不仅是生意,当芯片实现自主研发,当AI能提前三年预测癌症,当虚拟现实重塑人类生活......"她顿了顿,"我们就是在为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

一周后,奠基仪式在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中启动。与传统奠基不同,智能机械臂将量子芯片、纳米材料等象征科技的元素封装进时空胶囊,埋入建筑地基。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纷纷发来贺电,斯坦福大学甚至当场宣布将在园区设立联合实验室。

建设过程堪称科技奇观。在芯片研发中心工地,3D打印机器人以微米级精度构建无尘车间,空气净化系统提前启动,将PM2.5浓度控制在近乎为零的水平;医疗技术园区内,生物3D打印机正在打印人体器官模型,其使用的细胞级打印技术,连美国FDA都发来合作邀约。

"沈总,台积电的工程师团队到了!"林晚的声音带着兴奋,"他们想参观我们的量子蚀刻机生产线。"沈知意领着众人来到施工现场,只见智能机械臂托举着全球首台商用级量子蚀刻机,其精度可达5纳米,比当时国际主流技术领先两代。"这台设备将免费开放给入驻企业使用。"她对目瞪口呆的工程师们说,"在这里,没有技术壁垒,只有共同突破。"

随着园区雏形初现,资本如潮水般涌来。软银集团提出注资200亿换取AI板块股权,英伟达带着最新的图形芯片研发方案寻求合作。但沈知意婉拒了所有可能影响技术自主性的投资:"我们要的不是快钱,而是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科技生态。"

当第一栋公寓楼封顶时,阿深市的人才市场发生地震。星宁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芯片架构师岗位开出千万年薪,还承诺分配带智能温室的300平住房;VR工程师不仅能参与元宇宙底层技术研发,其创意还有机会获得量子计算中心的算力支持。短短三天,简历投递量突破百万,甚至有硅谷华人科学家组团辞职回国。

2009年盛夏,双子星园区正式开园。在90层写字楼的云端发布会上,沈知意启动全球首个"西维科技生态系统":芯片为大脑,AI为神经,医疗为血液,VR为感官。当AI诊断系统成功预测出首例早期癌症,当国产芯片在量子计算机中稳定运行,全场爆发的掌声中,沈雅婷看着自己的财富数值突破612亿,却红了眼眶:"知意,我们做到了。"

此时的宝安区与龙岗区,己成为全球科技地图上最耀眼的坐标。智能物流车在量子导航下穿梭,无人机群组成流动的5G基站,连街边的自动售货机都搭载着星宁自研的AI视觉系统。而沈知意的目光,早己投向更遥远的未来——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南海之滨建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浮岛,让创新的火种,照亮整个世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